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客家土楼简介)

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客家土楼简介)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客家土楼简介)

其实福建客家土楼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福建客家土楼简介,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福建客家土楼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广东省有没有客家土楼客家土楼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建造特点及原因客家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福建客家诗文

广东省有没有客家土楼

有,大部分是在梅州地区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客家土楼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梅州市大埔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1、石寨土楼亦称方楼,石寨土楼坐落于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时历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

2、梅州市梅江区承德楼

承德楼位于梅州中心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号星楼,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

3、梅州市梅县区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儿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附近,离松口镇1.5千米的铜琶村下店。该屋建于1645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相传是李士淳携太子返乡避难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宫”。

4、梅州梅县区松源庆裕楼

庆裕楼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与福建省交界处的梅州市梅县区松源古镇之湾溪村,地处湾溪村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庆裕楼由湾溪陈氏子孙建造,建楼两百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走出去的才俊数不胜数。庆裕楼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结合客家围龙的结构和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构造,正中央是大厅,四周一百多间房子环环相绕。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5、饶平“道韵楼”

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道韵楼,

楼内房屋分3进,共深29米,后进为3层高楼。年逾400多年历史的族居土楼--道韵楼以“古、大、奇”而名闻海内外。据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俗称大楼,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为平方布局的客家围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客家土楼的特点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福建客家土楼建造特点及原因

1、建造特点: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2、原因: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客家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

客家土楼,客家先民经漫长迁徙、艰苦创业、流动生活之后,世世代代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才结出客家人世代聚族而居的大型生土建筑——客家土楼这个硕果。它外墙采用版筑夯土法建造,高大厚实,坚固无比,护佑客家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永定、南靖、华安、饶平、大埔等县。

顾名思义,客家土楼糅合了客家人和土楼两种元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客家土楼。那么,只有揭开客家人群体,也就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以及厘清福建地区土楼之源头,才能最终明了客家土楼的历史年代。

所以,搞清楚如题客家土楼有多少年,本文从客家人的来历与历史谈起,逐层剥笋,考察客家土楼早期诞生及土壤,再结合具体土楼案例,溯本追源弄清其流脉,直至解决问题。

1.客家人的来历:唐宋大迁徙

学界认为,客家人祖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历史上“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战乱灾难之下出现五次大迁徙:即首次西晋时的****,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第三次宋末金人、元人入侵,第四次明末清初满人入关,“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综合以上五次大迁徙,形成了学界关于客家渊源的两种说法:其一是中原汉族南迁发展演变说,其二是南迁汉人与南方土著融合发展说。更具体的研究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于五代宋初,初源东晋客家先祖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时期再迁闽、赣二省汀、赣二洲所形成。

也有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中叶唐末,客家先民陆续迁入永定,在17世纪上半期的明末达到高峰。因此,客家民系早形成于唐末宋初历史大迁徙,是可信的。

2.客家土楼的成熟时间:16世纪下半叶的明末

夯土建房的源头早至殷商。《孟子》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讲商代大臣傅说被提拔于版筑夯土工作中。

殷商以下,秦汉长城也多为夯土打造,秦朝咸阳宫、西汉未央宫等宫殿,属于台榭式建筑,在阶梯形夯土台之上,逐层夯筑土墙,建起高大的木构房屋。城池更不用说,夯土城墙建得高大厚实,不易攻破,才能确保安全。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土楼状貌,四周高高筑起,防御能力出众,宛似城池的具体而微者。

后来,隋代大兴城,唐代东西二都长安和洛阳,将夯土技艺在大兴宫、大明宫等皇宫上发展到了更高水平。而都城里平民里坊、官僚衙署,也采用夯土筑墙,全城从外到内,从城墙到房舍,敦厚粗犷,满目望去一片土黄。

在秦汉隋唐夯土建造逐渐成熟的同时,战火纷飞中北方士族开始向南方迁徙,西晋“五胡之乱”和唐末这两次大迁徙,不可避免地向南方,即今天赣、闽、粤等地带去成熟的版筑夯土技术,在迁徙中文化、技术的交流和碰撞下,逐渐为日后客家土楼的萌芽培植了温床。这就追溯到赣闽粤客家人最早的形成——公元10世纪唐末宋初。

明清时期,福建永定及周边的客家人,在历史沿袭、社会自然环境的作用下,融合当地传统,大量建成方或圆形土楼,逐渐发展定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客家土楼了。

现存资料明确记载的最早土楼是闽西南一德楼,从其楼匾上刻的年代,可知其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距今已462年。此外,明嘉靖、万历、崇祯年间所造土楼甚多,明崇祯六年《海澄县志》载知府黄文豪《咏土楼》诗为证:“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口兮若虎视而龙腾。”显见土楼在当时的繁盛。可以确定,今天所说的民居建筑巨无霸、且仍能居住的客家土楼成熟于16世纪下半叶明晚期。

3.客家土楼的变迁:历史风云中客家人熟练掌握土木技术的结晶

就目前可见的资料,结合客家土楼在明清的流行,发现土楼在诞生和成熟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两种:

(1)约1000年前诞生之初,北方黄河流域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影响辐射四面八方。从长城、城池和宫殿建造上,可见皇家和官方拥有成熟的夯土技术资源。成熟的版筑夯土技术四散传播,包括与南方赣闽粤的交融,最终体现在本地官方建筑和民居上。尤其当朝代更替,战乱纷起,人口迁徙,融合的速度更快。客家人建造民居与此不无关联。

(2)明代东南沿海受倭寇侵扰,夯土军事堡垒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保卫疆域同时,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临时避难场所。后来,防贼防匪防兽防水,对军事堡垒更宽泛的防卫需要产生了,于是土城、土堡遍及民间,遍地开花。该结果无论来自政府命令或者民间自觉效仿,都无关土楼存在并成熟的合理性。

整体来看,客家土楼的出现,并非单方面原因,它要有技术积淀来支撑,要客家人有意识去筹备规划,然后得着环境大势的助推,自然孕育成熟,破壳而出。

究其客家土楼变迁之种种因素:首在,要在历史大迁徙中形成客家民系;其次,经过一代一代客家人对民居的摸索积累,如从生土单屋到五凤楼,从五凤楼到方楼,最后到圆楼方告成熟;再次,明清之际的特殊形势,如倭寇侵边、迁界移民等;最后,土楼筑造技术从官方到民间、从军用城池土堡到民用民居的渗透借鉴。综合诸种,迁而演之,演而变之,才造成客家土楼日后蔚为大观。

4.最古老的客家土楼之一:馥馨楼

为更直观地理解客家土楼悠久的历史,现举永定的馥馨楼为例进行说明。

馥馨楼,位于永定湖雷镇下寨村,占地约1300㎡,高4层,墙身全部夯土筑成,楼四周挖4米宽护城壕,上有吊桥供通行,该设计显然汲取北方城池的建造经验,佐证其与中原的源承。

关于馥馨楼建造的历史年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持该说的较普遍。只是一座生土建筑,在南方潮湿多雨环境中,风吹日晒,屹立不倒支撑千年,令人颇感诧异。

有研究发现,唐末五代以后,闽地出现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堡、寨的墙体多以夯土依山而筑。这些生土夯筑之物,自古至今大多被当地人称为的“寨”,基本已毁。

那么结合馥馨楼所在“下寨村”,笔者倾向于认为,馥馨楼是宋初“寨”毁后,于原址上重新夯建,它的始建年代其实就是另一种: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

笔者之所以认为馥馨楼建于明初,还有一个证据,目前所知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重修虔台志》讲:“福建永安县**惠铨、邓兴祖、谢大髻等,于嘉靖三十八年聚党四千人,占据大、小淘水陆要道,筑二土楼,凿池竖栅自固,且与龙岩贼廖选势成犄角……已复攻围土楼,禽贼首吴长富,斩一百一十九级,独邓兴祖据楼抗拒,攻之不克……”嘉靖三十八年是1559年,与前述最早且仍存土楼一德楼,仅晚1年。可见明代客家土楼不仅普遍,且建造牢固,防御功能与效果还挺不错。

5.小结:客家土楼历史已千年

在战乱匪患野兽横行的古代,土寨土堡以良好的军事防护功能,为人们所需要。从馥馨楼前身——宋初“寨”“堡”,可以推断客家土楼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孕育发展土壤,日后它能够发展壮大,绝非偶然。

当唐末宋初中原汉人南迁,形成新的客家民系,客家人与土寨土堡一相逢,顺理成章便催生客家土楼的萌芽。至此,时代不断前进,土木工艺尤其夯筑经验日益成熟完善,土楼一而再再而三地新变,终于在明清的客家人手里,从方楼逐渐开枝散叶,繁衍成椭圆、八角、圆形等不同形状风格的客家土楼。

所以,回到本题,客家土楼源于唐末宋初,成熟于明清之际,历史已千年。

福建客家诗文

晚秋乘鹰去鹭岛,永定土楼艳阳烧。圆楼依山姿奇美,风格独树九州俏。武夷山水润灵性,客家子孙智慧高。土楼千古传佳话,文化厚重天下娇。《承启楼》圆套圆,圈套圈,高四层,内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历尽苍桑四百年。

注释: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纯客家县,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县,总共23000多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福建客家土楼(福建客家土楼简介)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