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模板,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70篇

优秀说课稿模板,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7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7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教材选编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有观察,但是此阶段学生并不会仔细、耐心观察事物,因此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并未有深入了解,本文的景物特色正好能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3.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难点】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文《秋天的雨》。

此阶段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乐于表达自己,运用谈话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按照以下的引导,完成对生字词的学习:

先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解惑后同桌交流;最后教师集中教学生字新词,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再次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或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将根据文章特点,将品读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每一部分都运用谈话、多媒体辅助、想象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景物的优美。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看看秋的颜色

我会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同时出示多媒体投影;在感受到五彩缤纷后,引导学生读出五彩缤纷。考虑到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就读出感觉,因此必要情况下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倾听后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

接着是第二部分:闻闻秋的味道

此部分引导学生读读课文,并配乐,尝试读出秋的味道,相信有了前面的朗读指导做铺垫,学生能够很好地朗读。

最后一部分:听听秋的声音

先请学生找一找"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中小喇叭吹的是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读。

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四)巩固提高

本文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积累,课上鼓励学生即时记忆,尝试背诵课文。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对学生本课学习成果最好的检测。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

基于此,本课作业:(1)写一首诗(编写歌词)(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秋天的雨

看看秋的颜色

闻闻秋的味道

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二、说教法、学法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感受美景,揭示课题

1、观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画出课文的生字、生词。

2、同桌之间互相帮忙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幻灯出示词语、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美

1、同桌一起读课文,在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反馈

(3)朗读体会句子

(4)你觉得秋雨神奇吗?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品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2)、你觉得秋雨神奇在何处?再次体会秋雨的神奇,读出喜欢之情。

4、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说说喜欢这段哪句话?

(3)体会银杏树、枫树的句子。(去词体会,比较句子)

(4)、把描写颜色的词画下来。(幻灯出示练习填空)。

(5)、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同桌交流:你还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按练习的句式说。

(7)、再次读课文,体会秋雨颜色的美。

(四)、拓展延伸

1、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清,你还知道有哪些美景?

2、学生交流讨论:说说秋天有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可模仿课文的说)

(五)、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它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钥匙

11秋天的雨、有颜料、丰收、快乐

藏起香味

吹起小喇叭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散文诗,依据散文内容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因此,散文诗《秋天的雨》适合大班幼儿教学活动。

(二)幼儿情况分析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好,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让幼儿学会用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三)活动目标依据《纲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2、能细心倾听,初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能大胆用肢体语言表现相应的动作。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四)活动重点、难点

依据《纲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丰富词汇,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活动准备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到户外近距离观看雨景,使幼儿对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散文,使之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

(一)教法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法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通过讨论法让幼儿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学法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整个过程采用”集体教学,分组讨论的学法,让幼儿通过听听、看看、讲讲、议议等形式来学习、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程序(此活动开始部分需要2-3分钟,基本部分需要25分钟,结束部分需要1-2分钟)

1、开始部分导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谜语引课: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基本部分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内容)幼儿欣赏散文诗后,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

2、在散文诗秋天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师: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此环节引导幼儿积极、踊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散文诗中的语言)

(3)结合无个画面,分段欣赏,丰富词汇。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相应的动作。

(目的是让幼儿对散文诗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丰富词汇,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A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丰富词汇:温柔)(鼓励幼儿做开门的动作)B为什么说秋天的雨会唱歌,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丰富词汇:五彩缤纷)(鼓励幼儿做唱歌的动作)C为什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从哪来?(鼓励幼儿做闻气味的动作)D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鼓励幼儿做吹喇叭的动作)E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喜悦的心情)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运用图片“识字宝宝”进行识字,幼儿通过看图片中字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字的认识。)

(5)幼儿再完整欣赏散文诗,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6)讨论:

A、听后觉得秋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B、散文诗里怎样写秋天的美?

C、秋天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纳他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3、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用画笔画出自己想像中秋天的景色。(突出活动主题)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今天我讲的课文是《秋天的雨》,下面我就《秋天的雨》一课来谈谈我的教学构想。

教材分析: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秋天的语言美。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然后,我再采用朗读品味法、总结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让优美的秋雨画面呈现在学生的头脑当中。

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走进秋天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图片展示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中并配以动听的音乐《秋日的私语》,让孩子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感受秋天的雨。从而引出课题,孩子们通过画面和音乐的渲染很容易就受到美的熏陶,走进文本,同时也对秋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二、整体感知诵读秋天、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再让学生谈初读后的收获让学生知道秋天颜色、秋天的味道、秋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颜色的词,思考秋天把这些颜色分别送给了谁?学生在读中找出答案,在读中发现课文的语言美、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和总分的写作方式运用于以后的写作中。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剩下的断落。教师进行检测,让学生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最后小结课文。

三、赞美秋天

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知道的秋天的美景,赞美秋天,拓展练习。

四、留住秋天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用笔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秋天,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也动手。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歌唱秋天

最后让学生在歌曲《小雨沙沙》中结束课文,开心的学习,快乐的结束。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1、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1、课前引导学生利用站搜集资料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自主研读、感悟体会;5、拓展阅读、延伸主题。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巧妙整合呢?我根据本课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五个整合点。

1、利用网站、丰富学习资源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整理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多样性的选择,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安排在课前预习部分。课前我让学生利用站搜集有关藏戏的图片、藏戏的知识介绍等,并将学生搜集到的图片等资料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来源,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知识铺垫。

2、播放视频、激发学文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一整合点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视频资料的呈现,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更真切、更丰富的体验,情感得到熏陶。

课堂伊始,学生先汇报了搜集到的藏戏的资料,但对藏戏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还没有感性的认识。我及时播放了一段藏戏视频资料片。以直观的方式进一步感知藏戏的独特魅力,这些影音画面,大大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图文并茂、增强感性认识

多媒体图片和文本的有效结合,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原本苍白、乏味的文字变成了多元的冲击波。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写的内容,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在学生自主研读藏戏特色之一:戴着面具演出时,通过文字的自读自悟,学生了解到藏戏表演者所带面具,具有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此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和我共同搜集的精美的藏戏面具图片,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戏面具的特点,这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看着这一幅幅藏戏面具图片,更深入的体会到藏戏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藏戏的认识。

4、突显重点文字、提升认识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学习文本的方式,多样地呈现出课文的内容,利用色彩对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点语段。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与表达中,认知得到发展,情感得到陶冶,语言得到训练。

在回顾开头、体会写法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师生配合朗读,体会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和运用排比式的反问句式,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拥有藏戏的自豪感。这样的呈现方式更新颖,既避免了久读课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训练的重点,在读、品、悟中,提升了对藏戏的认识。

5、视频链接、拓宽视野、升华认识

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势,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跨越时空界限,使语文学习更具开放性,认知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

在拓展环节,我播放其他地方戏曲的视频,让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更感受到祖国戏曲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的深远。回归到本单元的专题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风民俗都独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中华民风民俗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学情特点,改变固定、封闭、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借助网站、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感性认识,在理脉络、读文本,品词句中强化感受,升华认识,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情感,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写景散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先写秋天的到来,再写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然后描绘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当作一个个美丽的珍珠,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一条亮丽的珍珠项链,映出了金秋时节美丽、丰收、欢乐的景象。全文按照描写顺序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秋天的颜色;第二部分描写了秋天的气味;第三部分则写了秋天里的各种声音。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组课文的设计专题是描绘孩子们心中的秋天。《秋天的雨》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是本组精读重点课文。课文文质优美,将秋天的美好描写得淋漓尽致,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扇、枚、邮”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体会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积累好词佳句,仿写一段话。

4、教学重、难点

《秋天的雨》一文语言生动优美,洋溢着浪漫的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秋天的雨》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因此,我主要以朗读组织教学,通过分层次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披文—-入情—-入境”,领略秋天的美好,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使之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此外,我还适时运用迁移规律、读写结合法,布置学生仿写一段话,训练学生写作。

三、说学法

时下正值金秋时节,对于“秋”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对象产生兴趣,才能认真、自主地学习。交流探讨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的重要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达到解疑的目的。朗读感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学

导入语①:秋风拂面,秋雨清凉,送来了美丽的秋天。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谁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呢?(学生自由发言。)

导入语②:我们海南地处亚热带,四季并不特别分明,北方四季落差较大,春天,万物复苏,莺歌燕语;夏日,骄阳似火,大地如荼;冬天,北风呼啸,千里冰封;秋天,秋风送爽,秋雨清凉。大家想不想去感受一下北方的秋天呢?

[课伊始,情即生。教师用导语激趣导入,引起学生已有的形象认知,激发学生了解北方秋天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二)播放录音,初读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

2、播放音乐《秋日私语》。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时教师播放音乐,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学习。在自学阶段,学生容易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为感情朗读打下基础,为理解语句作好铺垫。]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神奇,并交流神奇在哪里。

2、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多人次分层次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体验秋天颜色多,秋天颜色美,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丰收喜悦。

[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交流体验,让其在合作、探究的课堂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自学的成就,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开诗歌朗诵会。

要求: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2、出示秋景挂图。

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秋天的美丽画面。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能提高学生对北方秋天的形象认识,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诵读,变读为述,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韵律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五)小结

这么多的色彩在同一个季节出现,真是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啊!所以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六)课外扩展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师运用迁移规律、读写结合法,指导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具体习作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一)凸现教材特点: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一组以秋天为专题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都说“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总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作者的笔下,秋雨是一把钥匙,把五彩缤纷的颜色撒向大地,把香香甜甜的果实送给果林,而且还能吹起小喇叭,预告冬天的到来。课文以秋雨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把握教学重点,彰显教学目标

我今天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本篇课文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着这个重点我给我上的这个课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热爱。

3,积累好词佳句。

(三)设置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整节课的设计基本选用“我想读,我要读,我乐读”的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而我则以一为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并作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种主体意识。

四、说教学流程和资源利用

(一)品小诗,揭示课题,设悬念,亲近文本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在一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秋姑娘为答谢我们对她的厚爱给我们送了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小诗,然后以秋姑娘身份请求帮忙读好这首小诗,(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读这首小诗)读得好的,秋姑娘就把这份礼物送给谁,这样,学生自读自评,兴趣高昂,都希望能得到秋姑娘送给他们的这份厚礼。(把小诗写到彩色卡片上作为礼物)再以为这首小诗取个好听的名字为由,揭示课题。

学贵在有疑,在学生读完这首诗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读完之后最想从这份礼物中知道一些什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光盘范读,(那亲切、轻柔的朗读声加上飘飘洒洒的雨丝,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走进文本,就像置身于秋雨之中,如痴如醉。)范读的利用这对于模仿能力还很强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为了让他们在朗读上有依可寻,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在听中掌握朗读技巧,在听中思考问题,在听中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独立自学的能力。

(二)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落实朗读。

1、由诗引发的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里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对秋雨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出秋雨的清凉和温柔,读出秋雨那轻盈的步伐,在读中感受秋雨的神奇。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轻轻地”这个词语,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给学生读好下文点上了一盏指明灯。

紧接着,我又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秋雨很神奇把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吧?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认真地自读2——4自然段。

2、为了让学生想读,乐读,我在引导学生读好第二段设置了多种读书情境。先是让学生把看到的颜色找出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这样学生做到了读中有任务。这么多种颜色都给了谁呢?你最喜欢谁呢?找出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并在小组里评出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读。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接着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源,让学生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那黄黄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稻田、橙红色的果园、五颜六色的菊花。)欣赏完后再去读读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由看到的,读到的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些图片的利用给了学生一种感官上的认识,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不仅读懂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随后由一段美妙的音乐声把学生带进了菊花园,学生欣赏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后又活用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用法。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在音乐中读出了一份自豪和快乐,将外部的言语转化为内在的言语,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滋味,使学生之情与文本之情产生共振。学生也就是在这样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领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3、叶圣陶说过:“课文就是例子”。讲到这里时,我赶紧抓住时机对学生说:五彩缤纷的世界远远不止这些颜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出示练习说话的格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作的平台。

4、在学习第三段时,由于这段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置了一个师范读,生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秋天果园的累累果实,再通过图片,让学生亲临果园,勾起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

5、在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去找有哪些动植物准备过冬?然后出示说话卡片,让学生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以第一人称角色扮演读,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三)、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难怪小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出示小诗)学生读最后一句,这时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浓缩为二个词,板书这两个词。最后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诗,发现小诗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以下几项任务:

1,我要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

2,我要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3,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

4,我要写一写我看到的秋天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抓住了秋天三个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板书,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化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整章的内容来看,都围绕着酸和碱这两种物质来学习的,所以能够清楚认识酸碱对学好本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酸和碱在初中学生的概念中还比较陌生,同时新课改的教材中不对酸碱下定义,仅需要通过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和变色情况来进行判断酸碱。所以对指示剂的认识也犹为重要。本节作为该单元第一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认识指示剂,并且能用指示剂来鉴别具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实验方法,同时通过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物质区别的一般原理。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酸碱指示剂你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如何应用指示剂(代指示剂)区分酸碱性物质

2、具体知识目标

A、认识两种指示剂(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

B、掌握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C、如何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物质中存在的酸碱性

D、了解指示剂的发现、了解如何简单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物质代替指示剂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E、简单了解物质酸碱性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色规律培养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实质内容

如何用指示剂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自制指示剂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实际与化学学习相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指示剂与酸碱变化规律过程中运用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观察物质外观性质——(利用旧知识)预测物质的性质(假设)——实验验证——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解释及结论)

如何区分食醋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从简单的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多种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懂的区分物质的一般原理

从两种物质的探究到多种物质的验证,让学生懂得研究物质从特殊(个别)物质为代表到一般(普遍)物质的研究方式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问题上。通过观看感性的内容材料。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能在学习用石蕊试液区分酸碱的基础上,自行探究另一种指示剂。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能应用相同的实验原理。达到学一种具体的物质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类似物质的研究。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实验上,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学生见过的物质。居然有如此的`功效。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物质都有可挖掘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如何让化学知识你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说教法

1、实验探究和验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探究本节课运用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然后进行多种的物质再次进行实验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

2、归类比较指示剂你酸碱变化规律

3、类推实验仅有几种物质的验证其他的酸碱和指示剂的变化也是如此

4、问题引导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容

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说学法

复习旧知识——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再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新事物

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假设——实验验证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提问]紫色的石蕊试液中通入CO2气体,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追问]为什么会变红?

[学生解释]

[提问]

1、除碳酸外,我们还知道哪些酸?

2、这些酸中滴加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会有什么变化?

[设问]紫色石蕊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呢?指示的溶液的酸碱性。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酸碱指示剂。

[板书]酸碱指示剂

[提问]酸碱指示剂通过什么方式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呢?

[过渡]有一位很有名的化学家,名叫波义耳,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放影]紫罗兰花遇酸变红(玻义耳的发现)

玻义耳头像,录音,滚动字幕。

酸碱指示剂是由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罗伯特·波义耳(RobertBoyle,1627~1691)发现的。他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科学家们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看到这一现象,玻义耳陷入了沉思……

[板书]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追寻科学家的足迹,也来思考一下,这会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3~4人]

[问]有了这些想法后,我们还想做哪些实验?

[学生回答]

[引导]

1、其它的酸能否使紫罗兰变红?

2、其它的花遇酸能否发生颜色变化?

3、这些花遇到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讲解]同学们很棒!波义耳当时也是这么想的,验证这一想法的基本手段是实验,他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过渡]生活中很多植物的花、叶、果皮都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怎样提取植物的汁液做指示剂呢?请同学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板书]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介绍]课桌上摆放的仪器、药品,明确操作内容。

[学生活动]下面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具体操作,其它同学协助,自选一种花或叶制作酸碱指示剂。

[投影]友情提示:请同学们注意:1、操作要规范,植物的花或叶捣几下后,倒入酒精研磨。

2、过滤时纱布要打开,铺在烧杯口上。

3、自制的指示剂只滴在试管架左边的三只试管中。

4、振荡时要注意安全。

[投影]思考与讨论:你们组选择的花或叶能作为酸碱指示剂吗?为什么?

闪烁(从变色情况、颜色的区分度、试剂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

[组织讨论]每组自已均等选一名代表作发言准备。

[表达与交流]3~5组安排一组效果好的、一组效果不理想的,一组与别的组选择同一种花的。

[评价]同学们都做得很好!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后选择了两、三种指示:如石蕊、酚酞等。

[再次激趣]小魔术:白纸变红字“奇妙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问]同学们谁能揭开魔术的秘密?

[实验]向小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酸酞试液,变红色。

[问]猜想一下,酚酞遇到别的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请你作一个大胆的推理,酚酞遇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规律?

[归纳板书]三、酸碱指示剂的显色规律:

酚酞遇碱变红色

[过渡]酚酞遇酸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投影]友情提示:请注意滴管的持拿方法,别把药品滴在了手上!

[指名回答]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归纳板书]酚酞遇酸不变色

[投影]酚酞遇酸、碱的变色规律

[自主探究]石蕊遇到酸、碱溶液会有什么颜色变化呢?

[指导]取2~3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分别滴加到右边的两只试管中。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指名回答]出示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小组对照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板书]归纳变色规律: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问]从实验现象分析是指示剂改变了颜色?还是溶液中的酸、碱改变了颜色?

[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讨论]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多植物的花叶都可以作酸碱指示剂,科学家们为什么只选择了石蕊和酚酞少数的几种作为酸碱指示剂呢?

[组织讨论]表达与交流

[过渡]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实验中有何呢?下面我们完成一道练习:

[投影]家庭里通常有两种洗洁精:厨房洗洁精、厕所洗洁精,一种呈酸性,另一种呈碱性。现有两瓶这两种洗洁精的溶液,请你通过实验鉴别它们。

[学生回答]不同方法的操作、现象、结论。

[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化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习。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习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

(1)离子漏标电荷数;

(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化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美术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绘画表现场景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在以前的教材中也介绍过绘画的特点。而本课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形式表达日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生活,让学生学会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感受生活。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也能表达一定的场景故事,但是组合能力比较弱,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表现突出主题能力还是较为缺乏。所以我会将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丰富学生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日记的特点及其意义,并学会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点滴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交流、讨论了解绘画日记的特点,通过绘画记录生活提高观察力以及创造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绘画的乐趣,热爱生活,体会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绘画日记的构成及其特点。

难点:画面中要求主次分明、形象生动呈现出日记的趣味。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画笔、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所以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出示运动会照片,为大家再现运动会夺冠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起当时的故事的感受。提问:我们除了用写日记、拍照片来记录生活的故事,还可以通过怎样的形式记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还可以通过更直观、更形象的形式去记录,引出课题《绘画日记》。

通过这种结合游戏互动提问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观察作品,总结规律

我将展示绘画日记,观察提问学生:谈谈理解的绘画日记是什么?大家交流并回答问题:绘画日记就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每天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的事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使自己的日记更加生动直观。

而后我会再次展示多个绘画日记作品,请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作品都有哪些表现形式?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总结:绘画日记可以通过线描、水粉画、儿童画、版画等多种形式表现,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通过这样直观的观察,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环节三:观察画作,探究特点

然后我会展示徐启熊的作品《雨后雨花开》,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作者记录了什么生活事例?学生观察可能会说:《雨后雨花开》记录了雨后一群小朋友相约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去河滩搜集雨花石的故事,充满童趣。随后我会继续追问:作者怎样凸显故事的特点?画面和文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将学生分为美术兴趣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选取事件的典型场景来作画,展示故事的主线,画面凸显主题形象,文字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绘画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四:示范画作,学生观察

我将示范团圆饺子的日记故事,演示选取故事的典型场景,凸显画面的主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饺子或福字等代表团圆的物象加强画面氛围。

接下来便请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基本画面,从各种角度来观察和添画内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合作,凝聚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创造。

美术课程强调直观性,通过教师示范的环节为学生解决了创作过程中的难点,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环节五:学生实践,交流评议

接下来便请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绘画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故事。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注意画面的主次,文字要简练概括,大胆想象;注意保持教室卫生。

学生完成后我会请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组成日记大展览,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请其他学生从画面内容、故事、构图等角度欣赏交流,并和学生一起拍照留念。

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条造型能力。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积极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对部分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在展示作品中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活动六: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课知识框架并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趣味,运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点滴的美好故事。

总结完本节课收获,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养成记录日记的好习惯,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成手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

美术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十四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以生活日用品为题材,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日用品的外形细节,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内涵。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日用品的外形特征,进而引发学生对其外形产生有趣的联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创造的乐趣。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勺子》、二年级上册第十课《杯子的设计》以及本册第八课《笔的世界》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本课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之上,拓宽学生观察的视野,通过学生积极地、大胆的设计装饰表现,使生活日用品的形象变得可爱、有趣,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根据这一理念和学生实际,我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

2、技能目标: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并通过动手表现、装饰,使其形象生动。

3、情感目标: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富于联想、敢于联想、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为: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二、说学情

城市里的孩子越来越习惯准备好的食物;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快餐,厨房离他们越来越远。生活物品在他们身边也会视而不见。这一课,诣在唤起对生活的最纯粹的热爱,让锅碗瓢盆的节奏愉悦地敲响在耳边;

让每一个小物品都展示着自己独有的质朴魅力。让孩子从生活中寻找到美和激情。四年级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因此,联想这一形式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结合我校确立的“学—议—展—梳—用”五环节教学模式,我们以学生自主合作、小组探究、学生展示为主要方式,整节课上,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孩子充分的合作、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百宝箱教师准备的材料:

变魔术的箱子、铲子及联想的作品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本堂课开始我们先是进行师生间的互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孩子们轻松自主学习打开一扇大门。再出示一个箱子,请生上台来摸一摸,增加了神秘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学生猜一猜,老师总结都是生活日用品,点出课题。

第二环节,看我变变变在以前的教学中,孩子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联想的方法。这个环节中,老师先拿出一个勺子通过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示一个“鱼”的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变化的方法,目的在于复习剪贴的制作方法,为学生后期的自主创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第三环节,宝盒开启来生活日用品是学生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生活日用品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这个造型表现的环节,就有学生合作来完成,将课堂还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将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化,为第四环节联想方法的总结打下基础。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索的过程。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深入到每一个小组,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创作动态和遇到的困难,并加以指导,真正做到贯彻了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第四环节,创意我在行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先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进行自评、互评,首先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舞台上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与人分享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他的主导作用,不断引导让学生表达更准确,归纳更科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五环节,发散思维,拓展教学通过欣赏多幅创意作品,意在引导学生发现,联想能使一件普通的生活日用品焕发出艺术的生命,突出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启迪学生要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说板书

我们的板书简明、条理、有针对性,每个小组就作品进行展示、自评时,教师能及时、快速、准确总结出联想的方法,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复杂创作浅显化。相机板书,及时高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美术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资料是经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一样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境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一样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到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出示自己的头像表情,让学生猜可能发生了什么,即让学生猜“情景”,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示范指导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并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引导欣赏法

美术史上很多大师作品值得借鉴,也值得学生去欣赏,我例举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幅典型的名画,对人物表情分析,感受名画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构成审美意识。

三、说学法

1、问题讨论法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带着难题相互讨论,不但意义深刻,也颇有成效,我组织学生讨论多种表情的特点,为他们画表情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法

本校现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产生疑问,如书中的技法点击部分,我会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带着疑问看教师示范,这样才能逐个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首先我将出示明星不一样表情的照片,以头像为主,提问学生,“猜猜?”这样学生便能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理解不一样表情来自于不一样情境,不一样心境,从而导入本课课题《喜怒哀乐》

2、欣赏名作,技法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课件展示引导欣赏《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头像表情,并请学生猜猜人物可能身处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出现完整图,帮忙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与作品的关系。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除了范例中的几种人物表情外,还有哪些人物表情,请学生作出不一样的表情,并描述每种表情的五官变化。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看书中知识窗的资料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读一读,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学生边读,教师边出示相关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3、步骤示范,技法点击

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经过课件展示,欣赏人物的脸型、发式、眼、眉、鼻、嘴、耳的各种不一样表现方法,这一环节能为能力弱及无从下手的学生供给帮忙。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技法点击”,掌握作画步骤,我将以一位学生为例,边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边按作画步骤示范,尤其在画五官时,提醒学生运用知识窗内的古代画诀,同时鼓励创新,适当夸张,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和虚实。

4、鼓励创作,品评欣赏

这一环节我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作画要求: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同学的人物头像,注意构图与表情的刻画,可适当夸张。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分组作画,细心观察学生的写生表现程度,适时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帮忙与鼓励,让他们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

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

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了解五官的微妙变化能产生不一样的表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景,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最终,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的乐趣,共同学习画表情的活动,技法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力,让他们在玩中学。

美术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校园风景画写生为主题,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铅笔淡彩画的技法,系身体会、接触大自然,展开想象和观察能力用心描绘给我们还不熟悉的美丽校园。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发展史,写生完后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和成功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热爱生活的道德美育。

2、教学目标:

A.让学生学会风景画的选景构图方法。

B.定稿后铺一层素描大体明暗

C.熟练的把握好水分上好淡彩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淡彩的水,以及色彩的感觉度,要求学生在给画过程中,上色彩要大胆自然、明块,体现出水彩特有的透明感,选景上要求发自内心的。技法表现要求学生有朝气蓬勃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教学难点是怎样结合素描关系上好淡彩。

二、说学法

美术课的教学和其他课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动心,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结合技法描绘写生。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合作,教与学是互相联系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搜集材料作品的示范形式来进行教学,以学校的发展历史介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里倾向,从而热情的参与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的东西,我们生活在其中也没有完全感觉得到。那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开始接触新鲜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只要我们善诱的引导和启发他们接受是很快的。因而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设计。

A.谈话法引入

先介绍学校的发展史,以学校的景象质度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B.教师示范、引发学生兴趣、信心

从选景、构图、定稿、上明暗、详细分解介绍技法。

C.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D.总结

美术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从情感态度着手,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因为在活动中要求幼儿手脑眼并用的活动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

(一)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手型进行绘画,指导幼儿依据手型进行绘画。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三)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说教学难重点

(一)教学重点中间部分,教师抓住了如何"将幼儿的想象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这个重点。

(二)教学难点将幼儿的想象以动感的画面展示,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比较、判断的机会,并找准了由手形添上什么变成什么这一技能上的关键,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幼儿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幼儿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学习方法中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说活动过程

第一步:手指游戏导入第二步:介绍活动内容,播放PPT让幼儿观察图片并进行想像。

第三步:鼓励幼儿大胆制作,让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对一些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的讲解,对一些领悟强、制作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引导。

美术说课稿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这一课选自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该课主要讲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技能。本课首先从什么是“美术鉴赏”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三,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

教学重点:

教会同学如何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该方法使同学们进行相应的练习训练

说教学过程:

1.街头墙上装饰壁画

2.公共场所的胡乱涂鸦

图片准备时两张反差很大,引起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活跃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对我们身边生活环境的思考,接着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所以要善于发现身美好的事物,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从而引出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就是运用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环节二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美术分类,我将通过学生对身边美术的介绍将美术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六大类。并分类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学生欣赏图片,初步领略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特点。中间穿插部分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美术,明确美术函概的范围。

环节三

为了更好,更广地拓展学生的能力,我将出示图片《蒙娜丽莎》并简单介绍。采用讨论的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并从各自不同的欣赏角度展开辩论。可批判、可赞同。

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它,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它。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激发学生会用眼睛、用心、从多角度去鉴赏作品。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美术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画的鱼最大》

2、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应知: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应会: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重点:对鱼造型的把握

4、难点:对主体物与次要物体大小比例的掌握

二、说教案设计依据。

1、根据愉快教学原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会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于教材中怎样呈现,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标致。为此我以建构主义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更新教材观,打破旧教材模式,探索新的呈现教学内容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学习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所以我在达成设计、应用这一块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案例学习,使学生知其是什么?了解材料、技法及形式特点和怎样创造出来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习得主导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学习的思维方法。并成为举一反三的典型。

2、把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学习,把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

3、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听声音导入,再看课件,观赏海底的各类鱼。

目的是完成欣赏、评述。通过欣赏,评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感受热带鱼鲜艳的色彩的美丽的花纹,形状,外形,环境。

2、欣赏农民画〈戏鱼〉。

目的:

1、是丰富欣赏内容,体现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知识、拓展审美眼界。从未巩固知识点大小通过对比与衬托而产生。

3、鱼的大与小如何凸显这一点,让学生知道是在对比中产生。

4、课后延伸。

让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还要创造美,明确大小产生于对比,以及关于鱼的知识点:部位花纹外形环境。通过教师的演示,树立了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相信你们也能做得那么好,起到一个很好的延伸作用。

信息技术说课稿篇1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第一册第55页的《第十四课画一个生日蛋糕》的第一课时,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对本课作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画图》单元中的一课,在本课前安排了《认识画图软件》、《在电脑里涂鸦》,本课以一个生日蛋糕贯穿始终。从教材的安排和内容上来看,本课属于画图软件中的一个基础知识,其目的是在于:掌握画图软件中的常用工具。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学生能很快的掌握常用工具的用法。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喜欢模仿的时候,模仿老师、模仿同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强调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画,要有自信。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工具直线、曲线、矩形、椭圆的使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微机操作习惯和美感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工具直线、曲线、矩形、椭圆的使用

教学难点:掌握曲线的画法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

五、学习方法

尝试操作法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通过谈话—-给爸爸妈妈画一个生日蛋糕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蛋糕是由哪些工具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演示画蛋糕,让学生了解几种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画蛋糕的步骤,突出重点。

3、协同操作画曲线,分散难点。

4、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画蛋糕。

(三)、实践应用

想一想还能用这些工具画什么?并画一画。扩展新知。

(四)、反思小结

总结本课新知,加深记忆。

信息技术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绘制与编辑图形》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word20XX基础与实训》项目五编辑图形对象任务7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和图片及艺术字的应用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易读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说服力。而图形对象能更好的说明文档的内容为文章增色,是WORD软件排版文章进行图文混排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图形对象,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系统编排和美化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任务分析

本次任务“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的制作是针对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设定的,是一次综合性的文档排版任务。要求学生要回顾前期文档排版的内容,完成方案策划书的制作,并学习本次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完成比赛流程图的制作,最后混排文章和图形做一个条理性易读性都很强的实用文档。本次任务是前一次任务文章编排的延伸,是下一次任务贺卡请柬制作的基础,是word20XX图文混排中从易到难的任务设定中连接前后知识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任务描述: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比赛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投稿人将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jcjXX@jsXy。com,邮件标题格式“[球赛应征]XX班XXX”截止时间为12月6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二、说学情

学习者为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2个多月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ord20XX的很多知识,比如字体设置、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的使用、图片文字的混排等等,能对文档和表格进行熟练操作。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所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本次任务知识点少较单一,为了加大难度我们增加了策划书的制作做成图形和文章混排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现有知识。

三、说目标

结合此次任务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可测控可考核的目标。

1、能说出常见比赛赛制和比赛环节。

2、能根据具体情况策划比赛细节。

3、能根据策划书模板编写策划书文档。

4、能自学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并用自选图形绘制比赛流程图。

5、能美化文档。

6、能从互联网查到相关资料。

7、能认真填写工作页。

8、能清晰地解说任务。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容:word20XX流程图的绘制

重点化解方法:

1、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2、现场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3、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难点内容:

1、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组合编排

2、比赛流程的策划。

难点化解方法:

1、多多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模仿再创新;

2、多练习,教师讲解混排注意点;

3、针对典型问题教师现场修改并讲解

教学时间:9课时

五、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教学,应该是“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分组完成任务的教学,老师起到的是答疑解惑组织工作流程的作用。为此,我结合任务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卡片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进入工作状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达到工作目的。在完成教学重点难点流程图的制作及图文混排时,学生普遍不通之处采用演示法。直观演示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教学环境

根据任务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查找资料时在机房,任务调查在课外,组织策划时在一体化教师(需要少量查找资料),任务制作实施时在机房,评价展示时在多媒体教室,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环境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还可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当前工作且经常变换环境使学生不至于疲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组织引导,调控工作流程,只有在现场需要时进行评价讲解,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专注于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教学设计、工作页、评价表等资料,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印刷分阶段发给学生。

六、说学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模式,教学过程模拟工作情境,以学生为工作者,教师为工作组织者,学生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分工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完成工作,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一体化课程模式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图文混排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整个工作任务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习活动来分配工作任务的各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完成工作环节,通过任务驱动,首先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然后教师批复,组织展示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本次任务分为五个活动,活动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关于比赛赛制的内容,以期在了解之后进行项目更明确;活动二,各组学生角色扮演接受任务并合理分工,达到每位同学都有事做;活动三,组长组织讨论,完成自己组的初期策划,要求每位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四,学生到机房实施任务,过程中学习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活动五,教师组织展示评价并评选,给优秀者发奖品提高积极性。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总监的角色,实时调控监督项目过程,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活动一:了解比赛赛制(1课时)

1、教师播放中国好声音宣传视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让学生回答,之后再问学生,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类似的选秀节目,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呢?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赞扬学生的平时关注实事,总结前面我们说到的都是一些竞赛节目,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的比赛规则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一些常用的赛制:淘汰赛、循环赛、佩寄赛、混合赛制、复活赛、附加赛。

2、教师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一种赛制进行了解,给20分钟时间查找资料;

3、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一位解说员给其他组同学讲解自己选择的赛制(5分钟以内),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做出点评;然后教师对没有被抽到的赛制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赛中初赛复赛决赛通常会使用不同赛制;

4、在学生了解了赛制知识后,给每位同学发一个笑脸贴画进行投票(贴到黑板上各组的相应位置);然后统计票数,对得票最少的一组作出惩罚,要求表演一个节目,全组学生都得参与。

活动二:布置任务,前期准备(1课时)

1、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布置和接受任务,任务要求: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要求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XXX.com,邮件标题格式[应征]XX班XXX;

2、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点评,并就扮演过程中新发现的任务不明之处进行补充,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要求每组为一个单位作出一份方案,第一步确定人员分工,给学生下发一份建议分工表作参考并让各组做一份供展示(10min);

4、在大家都做完后组织各组同学展示分工表(5min),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提出宝贵意见,分工最低要求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中每个步骤都有人来实施;

5、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调查本次比赛的参赛队有哪几个,方法不限(教师会给出建议调查办法供学生参考),要求两天时间内提交赛前调查表,交回教师处,教师进行批复。此步骤都是在课下完成。

活动三:任务中期策划(2课时)

1、教师下发赛前调查表,并点评各组调查表现,各组同学虚心接受并改进以期在充分了解参赛情况的基础上安排比赛;

2、教师给学生时间讨论策划方案,在此期间可以查阅资料参照其他比赛的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活动一所学赛制,及我校具体参赛情况确定比赛环节及采用赛制,填写思路说明书,此时教师巡视及时给与指导,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解纠正;

3、说明书提交上来之后教师审阅各组的思路说明书,如有重大问题如不符合情况不能实施时打回修改,尽量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创意。

活动四:任务后期实施(3课时)

1、给学生下发工作页,上面有比赛方案模板、流程图样本和word20XX自选图形的知识讲解,要求学生学生分组在计算计机房实施任务;

2、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监控任务执行过程,由于任务是综合练习可能会遇到之前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老师采用演示法复习回顾统一讲解;

3、下课之前教师通过机房管理软件回收学生任务成果。

活动五:展示评价(2课时)

1、要求各组将做好的篮球比赛方案打印给每组下发一份,每组派一位解说员进行解说(10min),解说时需将流程图投影,工作页上有引导问题供解说员参考组织解说辞;

2、解说完后其他组同学根据解说表现按照评价表给出点评;

3、给各组同学下发投票卡,投票选出最佳策划奖、最佳建造奖、和最佳演说奖;

4、组织颁奖典礼,颁发奖杯和奖品,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八、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九、教学效果分析

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由于没经过实践检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地方因为怕他们不了解没思路都给出了模板,有可能有些同学就不动脑筋思考做的很简单,有可能有些同学很有想法但设计较乱不能用流程图体现就需要适当取舍,还有可能会出现排版一塌糊涂改了下面上面跟着变从而产生为难情绪,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耐心给出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并思想教育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真观念,对学习要有耐心信心恒心。

十、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绘制与编辑图形》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文章排版知识,并把它运用到任务“制作篮球比赛方案和流程图”上,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指导方针,以任务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顺德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五课《Wimdows画笔》。主要是面向小学四年级和初学画图软件的学生。《Wimdows画笔》在第三单元“电脑小画家”中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本单元的第一到第四课,学生学了用“金山画王”进行绘画,初步领略了电脑绘画的神奇,对学习用电脑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是学习画图软件的第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画图软件的操作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初学电脑绘画创作,学好画图软件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绘画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包括六个内容:

1、启动“画图”软件;

2、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

3、用“铅笔”画山景;

4、用“颜色填充”工具着色;

5、用椭圆工具画圆;

6、画直线。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掌握画图软件的启动和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的窗口;

2、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3、能用“铅笔”、“椭圆”、“直线”和“用颜色填充”工具画出山景和太阳;

4、通过进行模仿作品和图画创作,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的,把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是用“铅笔”、“椭圆”、“直线”和“用颜色填充”工具画出山景和太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掌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又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如果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效果肯定不佳,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协作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再采用“试一试——说一说——练一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质疑中学习使用画图软件,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创造更美的东西,那将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学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最迫切要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中还安排了质疑、互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一、明确本课的几个学习任务

二、通过WEBQUEST下的引言,简单介绍画图软件

三、试一试启动“画图”软件

1、先让学生试一试

2、共同总结方法(电脑显示步骤)

3、小比赛,看谁最快能启动画图程序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方向性,更易掌握。

四、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

1、利用WEBQUEST的帮助,先让学生自学

2、及时反馈,显示“画图”软件窗口,让学生说出各个部分名称

3、“找朋友”游戏:把各部分名称发给学生,让学生把黑板上的窗口贴好

4、质疑:工具箱、颜色盒不见了,怎么办?

5、学生练一练:显示及隐藏工具箱、颜料盒、状态栏

通过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让学生投入到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用“铅笔”画山景

先把任务交给学生:使用铅笔工具,画一幅山景

有学生可能会问:怎么选择了铅笔工具在画纸上却画不出线条来;画错了怎么办(这时我让其他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在软件的电子书中找答案)

通过学生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形成一个协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六、用颜色填充工具着色

引导学生如果涂上颜色,山景就更美丽了,激发学习兴趣

1、让学生试一试,给山景填色。

2、质疑:为什么我的整张画红都会变色的呢?

3、教师点拨:只能在封闭的区域内填充颜色,否则,颜料桶内的颜料就会“流”出来

七、用椭圆工具画圆

1、先让学生试一试画圆,他们画的圆大部分是椭圆。

2、师显示一个圆,问学生你想画这么一个圆吗?师介绍方法

3、试一试给圆涂色

八、画直线

放手让学生完成,看谁画得最好

创作性练习,巩固新知

比一比,看谁是“电脑小画家”

1、作品模仿练习,培养观察力和巩固新知

2、让学生发挥个人或小组的才华进行创作

3、显示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评出“电脑小画家”

4、把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奖给“电脑小画家”

江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在创作中求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九、总结全文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引导学生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说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观潮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

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构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构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经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活力立刻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景,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终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境。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经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

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

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

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c、用“___”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

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

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篇6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

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

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五、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

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XXX的XX”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语文说课稿篇2

一、教材简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1课。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以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对一年级小孩子来说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常识,激发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和能力: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左右结构的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地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会读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懂课文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左右结构的字。

2、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桃子落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

2、类比体验法:通过磁铁实验,让学生感受引力,并知道地球的.引力比它大的多,引发学生联想。

3、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体会文中内涵。

4、以读代讲法: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配音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

5、读中感悟法: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挑战读、比赛读、配音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五、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法、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计悬念,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平时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特地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部动画片,想不想看?请大家仔细看完之后给我提提建议,加工加工,好不好啊?(播放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片段。)学生提意见。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画片配音。这个动画片名叫:地球爷爷的手。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写“球”字,学生练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特别强调“俩”“踢”的读音。(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3遍。)

【创设用字环境,以词带字,让学生较轻松地认识生字。】

3、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相机正音:俩、摘、而(反馈时,学生愿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做小老师,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那些可能短时间里没有学会全部生字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成功感,帮学困生培养自信。】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捉迷藏的游戏形式读。(把生字打乱顺序摆在黑板上,生趴下,师拿掉1—2个字后,请学生猜,看谁最快猜正确。)

【比赛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再次读文,体会文意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检查标段情况,为下一步做准备。】

2、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那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五、七、十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

为主,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3、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二课时

一、质疑问难,理解难点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预计问题(课件出示:地球爷爷的手是。)(这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如上网查资料、问家人、看书等~但课上只能选择从文中寻找答案)

【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也趁此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磁铁从上向下靠近回形针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

3、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要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知道桃子掉下来的原因了吧?(板书:地心引力)

【通过体验、类比,学生能真正把桃子落地与地球引力联系起来。】

4、用配音的形式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课文。

【创设配音擂台,以帮动画片配音的形式小组内分角色练习,再请表现好的小组给大家表演,之后请其他组上台打擂,调动起朗读积极性。】

二、拓展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或阅读过的小故事,各抒已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也就是“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课件展示地球上的高楼、树木、人物等)。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也就是没有了引力,我们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象)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这一层次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出没有地球引力的后果。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大双眼,开动脑筋吧。

三、指导写字

【由于这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左右结构的字又较易,这里我们稍做点拨即可。】

1、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请学生说出需要注意的笔画(特别是变成部首后哪些笔画会变)

3、学生描红、练写

3、师生互评

四、作业设计

1、画一画或写一写:想象如果没有了地球引力,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朗读31课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语文说课稿篇3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0课《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语文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找春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是以走进春天,发现春天为专题编写的,有描写美好春光的美文,有生动形象的童话散文,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还有赞美春景的古诗。这一篇篇充满儿童情趣的佳作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该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羞”等9个字,会写“脱”等9个字。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教学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欣赏,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对春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只是学生对优美句子的欣赏还有差距。在教法上,我采用情景、问题、探究等多种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采用课前预习、朗读成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新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小结作业—课后延伸。在任务实施阶段,我的模式为:初读感知—品读体味—拓展升华—学以致用。情中促读,读中感悟,体现学生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图文并茂,利用课件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说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老师一起拍手唱歌,,歌中告诉我们春天在哪里呢?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找春天吧!(板书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趣,吸引住了学生,再由图到文,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春天,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首先,我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边听朗读边欣赏画面,感知春天的美景。然后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接下来,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章读正确,读通句子,对照美景理解词语,初步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这一环节: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课件展示)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躲)

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初读感知内容并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知发现

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自由朗读),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针对性阅读)

2、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交流性阅读)

3、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要求学生细细体会,并且通过师生间的比赛阅读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比赛阅读)

4、最后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

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仔细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指导写字

一、练习双姿,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1、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2、执姿: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展示生字,学生抢答来读一读这些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1)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野,解:左宽右窄

脱、冻、溪、棉、探、摇、、躲:左窄右宽

(3)逐字讲解,指导书写。

探: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

躲: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

溪:重点指导。。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拓展练习:

(1)、引用古诗拓展。

(2)、画一画你眼中美丽的春天,在班里办个图画展,看看哪个同学笔下的春天更美。

谈感受,办画展,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草眉毛

找野花眼睛

天嫩芽音符

小溪琴声

六、说课堂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做出评价,可以是激励式、导学式、明理式、点拨式、幽默式语言评价,也可以是非语言评价,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身势、一个手势,也可以书面评价。在学习任务完成时要做一个终结性评价要对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作出评价,还要对学生书写习惯、坐姿写姿、回答问题做一个学习习惯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这样能给孩子一充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七、说资源开发: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语文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课文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二、说学情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神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三、说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描写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欣赏小说的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一种蜥蜴,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化,今天,同学们也尝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相信会有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这种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致大增,为这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听课文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角色,朗读全文,并进行展示。其他学生作为评委,从字音,流利,感情,语气等方面,评价朗读的优劣。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小说情节,同时培养了学生梳理、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判决书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深入研读

1、谈发现,畅所欲言。

教师过渡:同样的一个案件,判决结果却一次次大相径庭,你有何感想?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习流程: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生1:从这份判决书中,我发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件案子时作出了六次判决。

生2: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审案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狗主人的身份。

生3:虽然警官判定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他始终是讨好上级、欺压下级。

生4:这个警官就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

教师小结,导出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计的问题较开放,可深可浅,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过渡: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隧道,来到十九世纪的俄国,来到事发现场,作为一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

1、各位记者选好采访对象,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准备现场采访。

2、记者现场采访。

学生采访:

记者1:请问赫留金,你对这次审判有何感想?赫留金:对于这次审判,我非常不满,这对我太不公平了……这位审判长太黑了。

记者2:请问审判长,你为何要反复改变审判结果?审判长:说心里话,我也想秉公执法,我也想做一名公正的审判长,但为了生存,我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我也得养家生活啊。

3、如果学生没提出带全局性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接着采访。最后归纳出小说的主旨:《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现场采访,打破传统的固有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形成一种开放性体系,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讨论交流,巧妙地揭示小说主题,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五)小结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语文说课稿篇6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

1、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教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在学习了全面推广的“洋思经验”之后,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文,在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达到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找出学生的凝难,困惑。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继续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教学思路

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其方法是;

1、激趣,引入,解题。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唐雎,安陵的认识。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

3、学习本文的重点字词。

4、学习课文第一段,弄清楚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背景。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以下五步进行。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史书的体例。复习本课文言词语。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分钟。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学,这一过程需要8分钟让学生边读边想,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四部:检查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释疑解惑,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分钟。首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展示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声音,图画交融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提问,互动式的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思考,在发问,在质疑,在探究,丰富了课堂形式,极大的挖掘了课堂潜力。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在点播学生思路。

第五步: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部分回到整体。

到此,这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我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作用,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语文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学设计

我的整节课进行了阶梯性问题设置,先通过情感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过自研自探整体解读整个画面及特点,再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设计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规律。

三、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质疑设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5)追问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讨论法点拨法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这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改所倡导的“五步三查式”进行教学,独学是学生自主预习思考的过程;对学是学生间检查预习效果的过程;群学是学生之间讨论课文重难点的过程;展示是全课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们消化理解本诗的最重要的环节;质疑、点评时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补充疏漏、思维碰撞的环节,也是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整理学案是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环节。

因此,这节课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推动者。

语文说课稿篇8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语文说课稿篇9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的是游览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各种有趣的见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野游活动的过程,“晨光熹微”、

“约四五个小时”、“中午”、“下午两点多钟”,具体点明了浏览的时间;“出发”、“开始参观”、“返回”、“结束”,具体点明了浏览的过程。这样文章的结构经纬分明,条理十分清晰。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们”乘车来到了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

第二段(第3、4自然段):写上午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中午和下午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这次野游活动的愉快感受。

(二)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文重点写了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略写了从出发到米库米动物园的过程以及返回结束的有关情况;写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详写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些野生动物,面对犀牛、鬣狗、黄牛以及导游阿里介绍的某些动物只是一笔带过。这一写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让读者获得集中而深刻的印象。

2、是抓住特征,写出特点。

课文写动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例如长:通过描写长颈鹿“细长的脖子”等写出“长颈鹿亭亭玉立”的特点,通过“蹦来蹦去”、“跳到……背上”、“一边啃……一边挤眉弄眼”“挑逗”、“围着奔前跑后”等词语写出基马猴调皮好动的特点,抓住“从水里钻出来”、“可怕的吼声”、“庞然大物”“身长丈余,最大的足有三吨重”等词语体会河马躯体庞大的特点,用“横过道路”、“脾气……可怕”、“慢腾腾地踱步”、“扇动着那葵扇般的大耳朵”、“用鼻子齐根打断”等词句写出大象力大无穷的特点。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等野生动物的特点,知道课文的写作特色。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品质。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搜寻有关网站,制作有关网页。

学生:熟悉相关网页,并能上网操作。

二、说教法、学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因为,《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简单,但却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动物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动物的信息资源,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文、探究、实践的活动,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个部分?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包容性比较大的问题自学课文,同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录象;接着,让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然后,让学生在“回音壁”里完成作业(一)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可以根据网页上的相关网站、图片资料等,在“耕耘地”里为动物制作一张身份证。

我想,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方法的自主性、体验感悟的自主性、问题情境的自主性,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再加上现代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实现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好奇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动力。一开始学生读题,质疑课题少了“天然”二字。比较“动物园”和“天然动物园”的区别,谈谈游“动物园”的感受。游览动物园几乎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让学生谈自己参观的乐趣,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继而出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有哪些乐趣呢?这样,运用迁移规律,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学文,自读感悟。

顺着“乐趣”这个话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把你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充满乐趣?”因为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交流完后点击“回音壁”用一个词概括动物的特点。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语文说课稿篇10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紫藤罗瀑布》就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它是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罗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积极的。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并能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难点放在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六、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腊梅、紫藤萝花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让学生速读全文,然后将自己预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勾画圈点出来,共同来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据语境推断。在正音之后对字词读一遍。对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说话。(重视语言积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中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2、作者简介

学生自主地介绍在课余时间搜集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所花的时间不要过长,指导学生介绍有价值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根据校情,学生能在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而设立的环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

a、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补充。

老师进行简单的归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并板书: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老师提示:需结合作者的简介来感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漂亮地作答,要求他们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互动平台

语文说课稿篇1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古诗中,一声和二声的音读得长些,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些),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写话,在此基础上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幼儿说课稿篇1

说准备

课件《聪明的小白兔》

说教法

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幼儿的口语能力。

说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通过"视听结合,分段理解","积极思考,大胆表达"的学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说教材

《聪明的小白兔》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教学内容。故事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白兔作为主角,以西瓜的各种用途作为线索,向幼儿展示了小白兔的机智,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积极动脑,大胆表达,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口语能力的发展。

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词汇量少,只能用简单的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因此,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吸引幼儿大胆讲述,积极表达。

说目标

能结合图片大胆想象并表述故事情节,感受小白兔的机智。

喜欢倾听故事《聪明的小白兔》,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外出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说过程

一、师幼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吃过西瓜了吗?(幼答:吃过。)那西瓜除了吃还可以干什么?(幼答如:做西瓜帽、西瓜灯。)

2、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图片里的小白兔用西瓜解决了很多困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样用西瓜解决困难的。

二、教师逐幅出示课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表述故事情节

1、出示课件

(一)提问:

你们看到图片上有什么?(幼答:有大太阳、小白兔、西瓜地等。)

小白兔在干什么呢?(幼答如:小白兔热得满头大汗,它在吃西瓜。)

请小朋友猜一猜小白兔为什么要吃西瓜?(幼答:口渴)

教师小结:原来小白兔口渴了,所以,小白兔吃西瓜解渴。

2、出示课件

(二)提问:

吃完了西瓜,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呢?(幼答:用西瓜皮当帽子。)

小白兔戴上西瓜帽后有什么感觉?(幼答:戴上西瓜帽可以凉快些。)

教师总结: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白兔,戴上西瓜帽真的凉快多了。她继续往前走,咦,小白兔为什么停下了脚步呢?(幼答:有一条小河)原来小白兔看到了一条小河,它要过河。

教师:小白兔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

3、出示课件

(三)、提问:

教师:小白兔想了什么办法呢?(幼答:小白兔用西瓜皮当小船过河)

教师小结:小白兔用西瓜皮当做小船过河。

4、出示课件

(四)、提问:

教师:过了河小白兔遇到了谁?(狐狸)

教师:狐狸要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如:狐狸很凶,张开大嘴。)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白兔?

5、出示课件

(五)提问:

教师:小白兔到底有没有被狐狸吃掉呢?它想了什么办法战胜了狐狸?

教师总结:原来小白兔用西瓜皮战胜了小狐狸,小狐狸踩到西瓜皮摔得四脚朝天,小白兔趁机溜走了。

三、请幼儿完整地观察课件,感受小白兔的机智

教师:小白兔用西瓜皮解决了哪些困难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总结:用西瓜皮解渴,用西瓜皮当帽子遮阳,用西瓜皮当小船过河,用西瓜皮战胜了狐狸。

四、教师播放课件,完整讲述故事

教师:你喜欢这只小白兔吗?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白兔。)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真棒,学会了小白兔的聪明才智,下面我们就把这个好办法带到班上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幼儿说课稿篇2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5的组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大班上册数学《5的组成》)。

二、课题及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5的组成》时、注重从感知入手、有具体到抽象、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

三、说教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这节课我主要让幼儿认识5、学会5以内的数量。正确书写5;

(2)让幼儿通过有趣活动来学习5的组成、知道5的4种分法和掌握数分号规律;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同伴的协助能力。

2、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幼儿学习5的组成、知道5有4种分法

3、教学难点

本节课难点是让幼儿书写5、知道5的分成

四、说教情、学情

1、学情: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2、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识;

3、启发幼儿发现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位置可以相互转换;

4、出示房子图片和小熊的图片、让幼儿说出房子有几间、小熊有几只。

五、说教学流程

1、这节课我利用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并通过幼儿自己的积极性复习和运用认识5;

2、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幼儿表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并尽可能用完整言语表达意思;

3、教师供给幼儿5个圆形卡片、其中有2个绿的和3个红的、4个大的、1个小的、引导幼儿在课堂上练习5有几种分法;

六、说教学设计的依据

使幼儿知道5可以分成1和4、4和1、2和3、3和2、1和4、4和1、2和3、3和2合起来是5、同时知道5有4种分法。

幼儿说课稿篇3

说教材:

这节活动选自《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小班第八主题《花儿的世界》中的一个活动,名称为《趣味的节拍》,此刻节拍是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体现,孩子们喜欢唱歌,喜欢拍手,可是却不明白歌曲的拍子如何打出来,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节拍的打法,依据小班孩子年龄的特点,设计了本节活动《趣味的节拍》。

设计意图:

依据小班孩子年龄的特点,这次活动设计了认识四二拍、学习四二拍的强弱规律、用肢体动作感受节拍、为歌曲伴奏、经过这几步,让孩子了解四二拍的打法,并完成活动的预设目标。

说目标:

结合我班幼儿情景,我订下以下三条目标:

1、认识节奏谱、学习四二拍

2、用肢体动作表现四二拍规律。

3、乐于运用四二拍为歌曲伴奏

说准备:

幻灯片、歌曲

说过程:

本课我一共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欣赏图谱,了解并能认识四二拍

本环节以欣赏图谱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并认识四二拍。

二、师幼互动,学习四二拍强弱规律

本环节以师幼互动的形式学习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三、乐于表现,用肢体动作感受节拍

本环节经过肢体动作感受节拍。

四、倾听歌曲,用不一样方式为歌曲伴奏

本环节是经过请听歌曲让幼儿尝试伴奏。

五、鼓励探索,寻找更多的音乐节拍。

本环节是一个活动的延伸,在区域活动中去学打更多的音乐节拍。

说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幼儿感受并学打四二拍节拍。

说反思:

本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了解并学会四二拍的打法,并了解四二拍的规律,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幼儿建立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预设的目标。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请评委教师多提宝贵意见。

幼儿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三月的一天,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内种植了好多小树苗,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小树苗都成活了,有的小树苗正在悄悄的长高、长大,对于它们的变化孩子们特别关注,以至于孩子们都发展到关注自己家、路边的小树苗的变化。为了将小树苗的成长变化记录下来,我在学期快要结束阶段,设计了《小树苗》这一活动,让幼儿运用对称的手法表现小树苗长大的样子。

二、说活动目标

目标是围绕整个活动而服务的,本次活动我把目标定位为:

1、讲述、回忆植树节种树时的情景及趣事。

2、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表现小树苗长大后的样子。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

重点:学习表现长大的小树苗

难点:用对称的方法制作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开展这一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物质材料:

幼儿用书《小树苗》、剪刀、浆糊、植树当天的照片等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直观法,让孩子直接感知并领会小树苗的外形特征,用对称的手法加以表现。

2、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对称的表现手法。另外幼儿还将运用谈话法等学习方法交流植树当天的情景。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大致流程是:回忆植树的情景――教师演示――幼儿操作――展示作品。

1、回忆植树时的情景

“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去植树的情景吗?很多小朋友扛着树,有的挖坑,幼儿放树,有的浇水,忙的不亦乐乎。”

出示植树当天的照片:

“植树当天你干的是什么?”(幼儿交流)

2、学习用剪贴的方式表现小树苗

“现在的小树苗都长高、长大了,小朋友们也快要离开幼儿园上一年级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把小树苗长大的样子留下来。”

“这种新的方法叫对称。”

教师演示:将纸对折,在纸上画出一半的图案,然后用剪刀沿线剪下,打开就是完整的图案。

3、幼儿学习剪贴小树苗

(1)、用对称的方法剪好小树苗的树干、树叶

(2)、粘贴小树苗

4、展示幼儿制作的小树苗,相互欣赏。

幼儿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正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是中班下学期的内容,本活动要求幼儿对9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正确说出总数,幼儿4——5岁,对数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手口致的点数,可为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数学方便打好基础,因此,我把这个活动内容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故事、观察、操作,使幼儿正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并初步感知相邻数。

2、思维拓展目标

通过活动判断9以内的数量,体验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能按数量与数字匹配。

二、说准备

为了这个教学活动的兴趣性、直观性及操作性,我准备了动物卡片,小鸟卡片,房子卡片,花朵,种子,铅笔等。

三、说教学方法

这个活动,对象是中班幼儿,我们班幼儿年龄偏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坐不住、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些特点,我采取愉快式教学法,以情景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4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1、讲故事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幼儿爱听、爱看的特点,我用故事《春姑娘来了》来吸引幼儿注意力。

2、指导观察,判断数量。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卡片,让幼儿说说图中有什么不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3、运用故事转折,挑起矛盾,引出相邻数。

4、运用操作,加深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判断,几数量与数字匹配。从而进一步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这次活动通过这4个教学环节,既遵循了概念数学规律,又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在这个活动中,我整合了语言、常识、计算等领域,是一节完整的数学活动。

落花生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作家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其做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表达颇具匠心,布局主次分明,寓理于物,以平实的笔触,借花生阐明了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领悟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潜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潜力和朗读课文的潜力。

情感目标: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分清文章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用心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激趣、比较、谈话和迁移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超多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运用比较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先出示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之后出示花生生长中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谁能谈谈你对它的认识比如说样貌、味道、作用等。学生练说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对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的了解,这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落花生》,文中的父亲也谈了他的看法,请大家自由快速地读课文,找出描述父亲看法的相关段落。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此为切入点,直奔课文重点段落第十自然段的研读,打破了逐段串讲的教学模式。

2、抓住重点、研读领悟。

根据《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务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再分主角朗读作者兄妹三人对花生好处谈论的相关段落,以此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质疑,比如说:父亲的看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并通过再读父亲的话,使学生认识到花生最可贵的特点,那就是――朴实无华、默默无闻。随后,我让学生分组探讨,领悟父亲接下来说的话。再抓住关键词“只”、“体面”、“……要……不要……”理解“我”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学生通过领悟父亲的话,明白做人的道理时,我相机告诉学生这种由议花生写到怎样做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为了帮忙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法,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小黑板出示)我是这样来操作的:课文中作者借花生喻默默奉献的人,请大家想想借铺路石能够喻什么样的人呢再联系身边的事物,想想什么能够喻勤劳的人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并完成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很简单地理解“借物喻人”这种写法。

3、比较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课标》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研读领悟做人道理后,这时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者在写种花生、收花生以及吃花生、议花生的资料时有什么不同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能够很清楚的发现:吃花生、议花生是文章的主要资料,作者写得详细一些,而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资料,写得简略些。这样学生也就领悟了文章这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4、课堂延伸,引导学生求发展。

针对学生语文潜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组开放式作业。(小黑板出示)请学生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完成。实施开放式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它以学生为主体,将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落花生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短小精悍,真实的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它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

二.说教法

以点带面,深究内涵。紧抓重点词语进行挖掘,借以体会其感情,内涵,达到牵一线而动一身的效果。

三.说学法

多读、勤读。只有在读中才有悟,在悟中才有感。

四.说教材

(一)导入。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由谜语导出新课,接着介绍作者笔名,讲解笔名与课题的关系,设疑:他的父亲与他谈了有关花生的什么问题,是怎么谈的,从而让他为自己为自己起了笔名“落华生”,陶行知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始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我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短文,找出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概括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根据这一思路,学习种花生,找出相关语句,细细体会,揣摩作者及兄妹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文中关于“议花生”进行了2次议论,第一次是文章6至10段,第10段是议论重心,我采用表格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比较法,在比较过程中体会作者的习作方法,体会花生的精神,在读中感悟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读是语文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升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进入第二次议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父亲的话,抓住“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话,并结合个人的理解,联想生活中具有花生品质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找教育”,让教学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学习语文是为习作作基础,教师在讲授本课时抓住本课习作特点,进行习作指导,是让阅读更好的为写作服务。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倡导学生自由阐述,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概括本课所学、所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用,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一个人真正的“体面”;初步体会学习在自读、交流后,把要点复述一遍;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本课的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六、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特点,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师:(出示花生的投影图)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向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看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习学习本课的积极性。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引用猜谜语,为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重点导读。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如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质疑;

其次,准备抓住关键字、词,直奔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希望使他们在思维和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并在此时出示句子,让学生去读,在读中体会词的意思。以此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父亲教育我们的目的。因此,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自由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训语感。

读后引导学生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横线勾划出来。谁来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师:作者“我”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在文中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这样,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三、拓展部分

尝花生

落花生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需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篇叙事散文,表达颇具匠心,布局主次分明,寓理于物,以平实的笔触,借花生,阐明了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因此,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房、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学习分清父亲的主次,加深对父亲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父亲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理解深刻含义,体会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三、说学法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四、说教学程序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揭题“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做“落花生”呢?大家读了课文,就清楚了。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同桌互读,相互订正。留意“榴”不要读成niǖ,“茅”字的下面不要写成“予”,“慕”字下面中“小丶”而不是“水”。

3、共同议论,理清脉络。

①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看看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还没读懂的地方,请你做好一个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

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为每件事加上小标题。

④请你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哪一件呢?

(三)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重点精读众人议花生的那一段。

2、指名读,齐读父亲说的第一段话,思考:落花生和石榴、苹果、桃子有哪些不同?

(让学生抓住“矮矮地”和“高高地”,“埋在地里”和“挂在枝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和“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对比词语,明确石榴、苹果、桃子是露在外面的,色彩动人,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华贵的气质,而是内含而不外露,质朴无华,所以不同)。

3、感情地朗读,背诵这段你喜欢的话。

4、指名读、齐读、精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进一步领悟父亲的话是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的做人的道理。

(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之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父亲否定的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是指只会炫耀自己,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

5、背诵父亲说的这段话,你还有什么话要说?(鼓励质疑,发表见解)。

6、学习重点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愿这句话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7、反复读以上几段话,并且背诵,感悟做人的道理。

(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即好看,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很有用处,我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教师对不同见解,也应肯定)。

8、现在大家都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议花生”作为父亲的主要内容来写了吗?

9、师生小结:作者写落花生的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文章的主次分清,详略得当。

(四)拓展练习,感受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2、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

通过这些拓展思维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感受到做人的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它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使学生能鲜明地对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地体会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落花生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比较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节,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当中蕴含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词的炼字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则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的导入设计为:出示有关花生的谜语,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问:花生有什么样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本文问题为“落花生”的原因。之后以作者笔名设疑,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篇课文。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

2、四件事情分配笔墨是同样的么?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带着问题去听和读,既提高了学生听和读的能力,又为理解本文作者想表明的道理做铺垫。

(那么又整体感知环节了解到本文着重描写的是议花生的部分,所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议花生的段落。)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提出的好的问题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学有所获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志;第二,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的线索,它是牵引,它是驱动教学的重要力量。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学生分角色读文,指名汇报:谈到花生的好处,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

2、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

(这两个问题设置,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并为下文体会做人的道理做铺垫。)

接下来我会自然的过渡说: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体会做花生一样的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为了回扣导入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少年许地山是否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话呢?哪句话能体现出来呢?此时学生们是否理解许地山为何要起这样一个笔名了?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许地山起“落花生”笔名的缘由。

并纵览全文发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完成本堂课的教学难点部分。

(四)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提问学生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试着以你周围的一种事物来说明一种道理。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结构清晰。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落花生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册第15课。本课是许地山先生开始创作时,为追忆父亲的教诲,写的一篇记叙文。在选入课文的时候有改动。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了一幅插图,15个自然段,1个生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课文从记叙种花生到收花生,到尝花生再到议花生。重点赢余议花生这部分,以谈话方式来记叙,本文是一篇借物喻理的记叙文。让学生在读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作者把自身受到的人格教育浅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的人格。

2、教学要求

(1)认知要求

A、读准字音:má亭、zhà油爱mù。

B、辨析形:(看黑板口头组词分辨)

C、找出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了解意思。

D、读文能了解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技能要求

A、能用学习用具和联系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

B、能按写作顺序把文章的详略部分找出来。

C、能正确流利读出课文,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3)情感要求: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了解文章内容,理解第10段的话,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很有用”。

难点: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体会父亲的话和我悟出做人的道理。

二、说教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很多学习方法:所以我让生采用自学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分组阅读,角色立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架构教学过程。用身边的例子引领学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业时安排一个小练笔。

三、说学法

1、学生能够自学生字词

2、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学生间采用分组读,激发朗读兴趣,采用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在师生合作探究中,明白课文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在记叙文中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按教材的教学安排,本课需要2课时,在此,我完成的是第一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猜谜,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首先猜“电灯谜”,再猜“花生谜”。板书课题,议课题,师生共同了解“落花生”得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致内容,自学生字词。

高段要求学生能快速默默读课文。我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借默读动手圈出新字词,联系上下文自悟。第二步合作正文,辨析字形,理解词意,第三步,师生合作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哪件事,(花生收获时,全家人谈论花生的事)。

(三)分组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找出重点部分,标出来,说说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记叙,在记叙的三部分中,重点记叙议花生部分,让生了解重点部分要详写。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引用到自身的习作中去。

(四)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找出父亲说的那段话,通过对话完成,生读后感知,父亲怎样议花生,教师板书,从板书的对比中知道花生可贵之处,学生谈自身的看法,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花生、桃子、石榴、苹果)各有优点。但,花生更为可贵的品质是:有用却默默无闻,或说不炫耀自身,也就是不求虑荣的道理。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陶冶学生情操。

(五)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全课小结后适当布置几道课后练习题。

年月日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在掌握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年月日这三个时间单位的。体现了时间由短到长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个时间单位,不仅是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目标确定为: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协助同学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同学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爱数学、学数学。

4、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认识年、月、日,区分大月和小月,判别平年和闰年。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平年和闰年混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年历卡,统计卡,等一些教学手段,这样更直观易懂。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观察探究,综合探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谜语引入,激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第三个环节是实践应用。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肯定齐声说“喜欢”。于是我出示谜面,孩子们开始兴味盎然的猜谜底。这样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播放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顺其自然地导入课题《年、月、日》,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明白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的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我将分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年月日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会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第三层次,平年、闰年的认识、计算和判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于是,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观察年历卡,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完成这张统计卡。(出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卡对12个月进行分类,教师诠释大月小月的含义。其次,鼓励学生: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很快记住哪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出方法来。学生汇报后,我出示了两种记忆方法:左拳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新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在叫到二月时,学生可能犹豫不决,是站起来呢?还是不站起来?教师适时诠释二月是个特殊月,从而引入平年闰年的学习。对于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一难点,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首先,让学生观察19xx——20xx年的2月的天数,并讨论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小知识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让学生判断平年还是闰年。最后,让学生算出全年的天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从易到难,这样,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评价提高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结合学习目标交流本节的学习收获。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四、说板书设计

综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内容: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大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小月)

二月:28天平年365天

29天闰年366天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年月日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本课时在全册书中的位置:

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在本册书中是一个独立单元。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过时、分、秒和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利用万年历,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发现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难点: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特点与规律。会判断平年、闰年。

二、说教法

讲授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法、练习法

三、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年月日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开国大典和上海世博会两段视频,让学生提取其中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

将课本上静态的历史事件动态的呈现。让学生重温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十分具有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力。

2、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等活动过程。

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认识大月、小月,然后逐步探索出平年、闰年的特点与规律及全年天数。

(1)认识大月、小月

认识大小月时,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电子年历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工具和环境。学生可以轻松查找到1900年——2049年每一年每一月的天数。此时教师选择1998年——2023年的年份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填写学习卡,师生共同汇总。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不同的年份中发现大月、小月的排列规律。即: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月有30天。

这个学习活动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探索权、发现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既深刻、又有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月小月天数的记忆,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记忆方法:拳头记忆法,同时为听力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了歌诀记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学生充分认识大月小月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刚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提到2月,那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呢?由此质疑,顺利的转入本堂课的难点——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与2月的天数有关。

(2)认识平年闰年和全年天数

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考考老师的形式,让学生随机指定年份,我准确的说出那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让学生产生对老师崇拜的心情和对知识好奇的心理。在此,老师说明:实际老师是找到了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这个法宝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发现规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每年二月份天数,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当学生为自己找到算法洋洋得意时,让学生算算未来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2100÷4=520,没有余数肯定是闰年时,再通过万年历来验证,却发现2100年2月只有28天是平年,既而产生困惑。此时,我提出问题:谁能再列举几个整百年份呢?引导学生说出1900年、1800年时。我再次追问:他们又分别是平年还是闰年呢?引导学生通过万年历进行搜索,同时出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这里,还为学生提供了视频闰月的产生这个内容,让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学习。

在探究全年天数时,为了避免机械的记忆。通过讨论比较得出简便的方法,知道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这样培养了学生求异、求佳的思维。

3、活用教学内化整理知识点

课堂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总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4、拓展提高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整堂课将数学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有意义的历史年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说板书

年月日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28天

二月

闰年29天

年月日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年月日》。我分四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最后说的是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世界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因此,我通过这节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得。用“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探索”来反映学生亲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用“发展”来阐明教与学的目的,以培养能力去提高适应新环境的适应水平。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我校电化教学的发展。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说过程。

1、导入阶段。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新课的引入,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共鸣的第一音符。首先,我利用课件演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画面,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生全身心进入最佳状态,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思维,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从而揭示课题,进而让他们深入奥妙的数学世界。

2、讲授阶段。

在导入的基础上,对日历中的“年、月、日”我分了五个层次来教学这部分内容。

(1)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年月日都是较大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年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扬答得好的同学,并根据回答作板书。教学着重启发:每月的天数是多少?目的是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并分清时间的观念。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会记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在这个时候教学生读儿歌,目的既可调节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的认识。告诉学生自己的拳头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大小月,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区分大月和小月。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新的知识点的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和生日的查找,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年历表中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3)认识平年和闰年。

我知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带着随意性,所以我让学生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通过启发学生观察每张卡片的二月份,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二月份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些年的二月是28天,有些是29天,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指出2月是28日的那一年是平年,2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

(4)计算全年天数。

我指导学生计算全年的天数,提出合理的计算,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计算全年天数、展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避免了机械的记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优化。]

3、练习阶段

练习题包括填一填,判断,口答,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原则,当通过研讨、发现、交流等方法掌握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后,及时组织具有层次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深化新知,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总结阶段。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最后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在总结时,我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新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系统化。

年月日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时间单位是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超来越多地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简单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课外知识,还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途径获得新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和年、月、日有关的资料或信息,这样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自己了解并掌握的年、月、日相关知识,从而提取并整理出相关的重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接着创设情景,合作探究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信息资料,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探讨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学具:图片、各年份的年历卡。

二、说教法与学法

1、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概括、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明白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不仅仅只在课堂。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重点问题,亲身经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定标沟通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吗?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自学互动合作探究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探究材料

以前我们用钟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10月1日是什么节日?你知道是哪一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吗?申奥成功又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上找出你知道的纪念日,爸妈或自己的生日说给大家听。

(5)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原来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仔细观察你能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吗?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板书: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1、3、5、7、8、10、1231天

4、6、9、1130天

(6)认识大月、小月

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我们把每月的天数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大月。把每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特殊的月份。

2、学习大月和小月的记忆。

你有什么方法记大小月?和同桌说说。

(1)拳头记忆法:让学生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月的天数。

(2)歌决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3)单双数规律:7月差是单月是大月,7月后面是双月是大月。

(三)测评巩固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四、全课小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是怎么学到年月日的知识的?有什么收获?

年月日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时间单位是较为笼统的计量单位。三年级小同学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同学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同学会看年历卡,并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

2、能力方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同学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方面:在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同学获得情感体验,并结合教学情境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认识年、月、日是教学的重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规范》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同学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同学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同学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规范》的基本理念:"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首先,我从生活实际引入:同学们我们居住在什么星球上呢?在地球上能看到哪些星体?随之电脑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球体在宇宙中运动的情景。继而又问:你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白亮围绕地球旋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年、月、日)

这样通过生动的画面导入新课,一方面引起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同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2、分组探究,学习新知

"相信自身的同学,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同学能自身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同学,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我开始就让同学拿出课前搜集年历卡查阅有资料等,然后投影出示要求:

(1)考虑:除了前面我们学的时、分、秒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时间单位?各自的含义和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汇报自身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然后由一人执笔用表格或列提纲的方法进行系统整理。

这样就给同学探究知识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独立考虑后小组交流整理,培养了同学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态度。然后再指导同学汇报交流,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随时提问,本小组的其他同学也可以协助解答,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和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3、系统整理,归纳概括

(1)在小组充沛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一张自身整理的表格,让同学大胆地进行修改、评价,并大力褒扬、鼓励给老师提意见的同学,使同学放开胆子畅所欲言。这样对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待同学充沛发表意见后,我再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课所学的时间单位和其之间的关系等。随后课件出示如下题目:

①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二月有多少天?

②今年二月有多少天?去年、明年呢?

完成快的可以让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大小月的排列规律和记忆方法。

接下来我鼓励同学看书质疑,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同学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同学多问"为什么?"。

4、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重点练习:同学对本课知识已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比较难的是对闰年的判断。针对难点我先用课件显示1991年至2000年的二月份,让同学快速判断平年和闰年。之后用红色显示闰年的几个年份,引导同学"用4除"来判断闰年的方法。这是一般的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的要"用400去除"来判断是否是闰年,并告诉同学,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行。

(2)发展练习:说说自身的生日在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根据同学发言我又提出了下列问题:在某一个月中,都有谁过生日?其中两位小朋友的生日相差多少天?等等。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同学的思维,有利于同学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

5、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同学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依照老师板书的年、月、日给填写关系。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示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同学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同学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同学有自身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发明,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同学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使同学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同学的发明精神与合作意识。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师生一起完成的板书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同学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花钟说课稿篇1

一、说课文

《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一篇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举例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选入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基础较好,进入三年级,有了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三年级学生以开设了《科学》学科,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

三、说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则是了解牵牛花等开花的时间,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时钟的兴趣。旨在鼓励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本着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今天看到的这一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在课文的教学中始终贯穿多媒体设计:直观性的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娱乐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既能用它的声、形来吸引孩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多学、乐学、好学。同时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探究为教师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形式打下基础。努力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姿百态的花,发现鲜花的奥秘,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解决教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欣赏花钟,悄然入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从首先教师引学生,对花钟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随之老师播放课件,向学生展示各地的花钟,学生个个目不转眼的盯着大屏幕,顺着教师的讲解,走进了花的世界。并了解这些教师展示的花钟是“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继而进行扎实有序的感悟和训练,让学生参与实践,明白真正的花钟是“不需要机械结构”的,最后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

(二)学习生词,欣赏词句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握训练的节奏。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一是将字词句的学习、理解、运用结合起来,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有序。拿生字词的学习来说,一开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生词认读,然后是在课文中读,接着在屏幕上出现生词,离开拼音读,随后让学生找一找在课文中哪些词语是用来描写花的,到后来看看课文中那些描写花色的词语等等。二是将字词的学习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教师多次提醒学生到句子中、课文中去理解字词,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满起来。三是,教师把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比如,屏幕出现花的图片,让学生喊一喊花名。播放花儿开放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欣然怒放”这一词所表现的动态美。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迁移运用。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题:课件出示这些花开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已读一读发出现什么?学生读起来觉得枯燥、单调。此时教师请同学们再去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又是怎样写的?从比较中的得出:同样是写花开,作者抓着了花的形态特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很巧妙。课件用不同的颜色标识花儿开放的时间,学生迅速发现句子的时间不论放在前面、后面、中间其意思不变,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三)品位词句,当堂积累

将积累运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的处理足见教师对语言积累的重视,敢于在课堂上利用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并进行方法的引导,对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应该很有启发。同时,在积累的时候,老师注意了对生字书写的引导,老师说:“我想你们应该把这两个词抄在积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这个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为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惯打好基础。

(四)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第一段语言很美。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并抓住鲜花的形态特征巧妙地来描写。我让学生通过老师引读、同桌互读、游戏抢答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效果。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看看说就像这些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吹起了小喇叭,有的学生则绽开了自己甜甜的笑脸,也有的学生在舒展自己的筋骨。很快大部学生就能把背诵课文。

(四)修建花钟,引导探究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让学主一起来制作一个花钟,并由我们大家一起给花钟报时。此时,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巩固了上面所学知识,感受成功。花钟制作完毕,教师质疑,只可惜,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鼓励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七、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课堂上的老师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

花钟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分析

《花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最后讲植物学家据此修建“花钟”,十分奇妙。文章思路清晰,文质兼美。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和前面第三单元相连,引导学生们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文的上述地位和作用,依据三年级学生实际的识字和阅读水平,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首先,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读写课后生字,学生能了解并简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即可用多样的句式造句等。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三个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说学情分析

进入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过渡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了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能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花开的时间、顺序以及原因,但是对于描写花开的词语的句式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理解和运用。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乐于表达,但在阅读中缺少方法,表达的单调、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地指导,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说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文的内容特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读懂课文内容,同时能感受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多样化。而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学生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做这个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这部分是学生的思维认知困惑区,三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正处于启蒙的阶段。

五、说教法学法

要促进学生发展,演绎语文精彩,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新课程理念和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教法主要是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对话法、探究法、自学辅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的最大化要落实于学的最大化中,学法主要是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倒叙揭题。

出示花钟课件,欣赏揭题。

【运用多媒体课件,欣赏花钟图片,通过倒叙的形式,利用第三自然段内容直观揭题。】

(二)在线检测,巩固词语。

推送“在线检测”习题,学生答题,教师解析、反馈。

【基于“人人通”平台,利用移动终端,检测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便于及时解析、反馈。】

(三)品读解析,自主探究。

1、分享互动,品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文中描写的花的名字,数一数写了几种花,这几种花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

(2)师生共同完善“花钟”图

(3)比较赏析句子,尝试运用不同表达方式

①出示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睡莲开了……

②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比较句: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④填一填,比一比:这些句子和刚才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⑤练一练:课文中未进行形象描写的午时花和夜来香,进行仿写。

⑥说一说: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花钟”图中缺省的四个钟点的花或搜集的同时段的花。

⑦写一写:选择你喜欢的一至两种花进行仿写,拍照上传,反馈评析。

(4)齐读第一自然段。

【利用移动终端,实时传输学生作品,有效进行读写结合的反馈评析。】

2、自主探究,解析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原因,指名说一说。

(3)作者以什么花为例来说明?结合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其他花在不同时段开花的原因。

【学生自读自悟,自已搜集资料,自己解析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3、简析小结,齐诵全文

(四)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1、我是小作家:仿照第一自然段,将搜集到的课外的花写一段话,上传至家校帮,分享交流,评选“最佳小作家”。

2、制作一个“花钟”,拍照上传到家校帮,评选“最美花钟”奖。

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自然图鉴》、《森林报》等

配乐欣赏:花之美

花钟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3课《花钟》。

1.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

(2)体会、感悟不同表达方法的妙处。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采用“自主读书,自己感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运用语言。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堂课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鲜花入手,采取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PPT课件的展示,形成鲜明的表象,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我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在这里先用多媒体出示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欣赏花卉,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导入课题:知道吗,这么美丽的花儿还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呢!板书课题——花钟。然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我再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1)什么是花钟?(2)花钟上有哪些花?

这个环节,我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专注、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什么是花钟?”这个问题的答案,读一读,最后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内瓦大花钟”并介绍。

(三)小组合作,朗读品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花认花”、“合做花钟”、“比较品读”、“拓展说话”、“升华感情”五个内容。学生既懂得了一些自然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还体会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的妙处。

找花认花: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它们分别在几点开放?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画出花名用“…”标出花开放的时间。再用多媒体出示九种花,让学生认一认花,读一读花名。

合做花钟: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发一份课前准备好的钟面和九种花朵图案,让每一个小组做一面花钟,然后将各组做的花钟都展示到黑板上。再叫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钟面用“()点,()花开了”的句式开火车说话。

比较品读:同样写花儿开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仔细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学生边读句子,教师边用课件出示花朵及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并通过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

拓展说话: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其它花的开花时间,教师用课件展示课外资料,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话。

升华感情:刚才我们通过找花认花、做花钟、读句子、描绘花,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现在你们对花儿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自读自悟,自主解疑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天之内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呢?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探究答案。学生自主解疑后教师用课件展示虫媒花、风媒花、鸟媒花等课外知识。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里,在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以后同学们还会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搜集资料,自己制作一个漂亮的花钟。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媒体资源,创设情境、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精神,升华感情;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促使他们在爱学、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六、说资源运用

1.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农村远程教育的推广利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远程教育为我们农村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涵,动静结合,给学生在视觉方面提供了动感。为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了具有吸引力的情景,提供了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这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浓厚,这就是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服务。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水平。

花钟说课稿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花钟》。

一、教材分析

《花钟》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最后讲植物学家修建“花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教育的好文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转向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该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相同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四、本课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相同的意思。

五、说教法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学语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设计时,我以“花钟”为主线,借课件入手赏花钟──以读为本识花钟──合作交流探花钟──

延伸拓展编花钟。

六、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真正清源,这才是语文教学课程的魂,其他形式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却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开展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语文活动。在训练的同时,谈话联系实际,力求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四个环节。

(一)入情赏花钟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内瓦大花钟,与学生共同欣赏,接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看: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瑞士日内瓦大花钟,瑞士素有“花园之国”和“钟表之乡”的美誉。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同钟表的制造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花钟”。花钟上有哪些花儿?这些花分别是什么时候开放呢?怎么能组成一座钟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去读书,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二)品读课文识花钟。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分这样几个步骤指导学习的。

1、指名读文,找中心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然后用课件出示中心句。

2、轻声读,找花名。我再让学生轻声读描写花开的句子,找一找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我把收集到的9种鲜花的图片一一展示给学生欣赏并作简单的介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写自己喜欢的花的句子多读几遍,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读句子时,我适时点拨。比如:当学生说喜欢牵牛花的句子时,他一边美读句子,可能会做个吹喇叭的动作,样子十分调皮、神气,我一定及时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读得真棒,你真像那朵可爱的牵牛花”。

4、读写结合,学表达。为了体会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以课后练习题为例,让学生在填空中感悟用词的准确和不同的表达技巧。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题:我用课件出示我写的句子,我把句子换成“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蔷薇花开了,七点睡莲开了,十二点午时花开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课文中的句子对比,然后进行对比发现,体会交流。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后,我又回到本段,图文结合,我读花名,学生读花开的部分,引读课文,让教师、学生、课文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具体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三)合作交流探花钟。

课文第二段是归纳原因,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卡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3、一天中造成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接着按照三个层次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讨论情况,共同学习。

(四)拓展延伸编花钟

发现了鲜花的秘密,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再引导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我再次播放大花钟让学生欣赏:瑞士的日内瓦花钟把美丽的鲜花与钟表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各国的能工巧匠们纷纷效仿,制做出了形形色色的花钟。

2、同时,我还抓住“大致”一词,让学生读句子,体会到与前面写花开的时间范围词一样,也是语言的一种准确的表达。3.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最后我提议大家一起来做一个花钟吧!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快乐的一起编了一个新的花钟。

七、浓缩文本,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案浓缩,课文内容的主线,主题的升华。我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编成花钟,作为本课的板书设计,体会到花的有趣与钟表结合的奇妙,回归文本整体。

八、结束语

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乐趣。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告诉同学、老师、告诉你的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发现的美!

花钟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说目标

《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是难以理解的,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对课文中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这是学生理解与教学上的难点,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书说体会,个性化的演读等阅读实践,来降低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搭设梯子,通过迁移拓展运用,让学生确确实实地学习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怒、暮、燥、雅”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3、情感目标: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二、说大纲,说理念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因此,让学生在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成了我这堂课的设计依据。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还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建构,学会阅读。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是对的,但是,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和示范、讲解都是必要的,因此,在《花钟》第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读好这段,我进行了示范朗读。

三、说教法,说学法

首先尝试进行巧妙的学科融合,让师生、生生在简单的对话中,数学、常识、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常识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接着找“也许、左右、大概、大约”等词来替换,不仅加深了对“大致”的理解,更是一种词语的活用,词语的内化。实现一举多得。

其次注重愉悦的情感流淌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欣赏了花钟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美,科学家做法的奇妙,并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通过读、辨,感受到了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更为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如: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说“欣赏了这么美的句子,看到了这么美的花,老师也禁不住想放声朗读,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吗?就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升华,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说教学程序,说设计意图

(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

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再板书“花”,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花钟”呢?(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课文找一句话说说什么叫花钟。

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2、欣赏各那“花钟”里都种了哪些花呢,接下来欧阳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种各样的花,伴着音乐解说)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能给我这个机会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课件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用欣赏的语气读)

3、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带上老师的小要求:(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把它们读准确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想一想该怎么读才好?)

(三)生字过关,感悟文意

1、接下来欧阳老师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2、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说说哪个生字只记起来有困难,大家讨论讨论)指名读

3、这些生字宝宝脱了帽子你认识吗?小组开火车读。

4、这些生字宝宝回家了,你还能认出它吗?分组开火车读。(文稿演示,结合课文解词)

(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同桌合作,你读我找。

2、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3、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书,告诉另一人花儿开放的时间)。

A、读读这些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老师读,自己读读,你觉得怎样?)

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有个性的朗读。(你觉得啊句写得最好,最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带上自己的感受和动作,引导解词——我们想记住哪一个生词,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我读几遍,一定会记得挺牢)

D、演示钟面引导学习1)下面,老师和同学们配合来读一读,我们一起去探寻这座花钟里的奥秘。(老师说什么时间,你们说什么花开;说什么花开,能对出时间来吗?)师生配合读(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2)同桌读、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问答、抢答)

3)引导摆“花钟”,黑板上的这座花钟,我想请两名同学来帮我修建,谁来?

4)当小小讲解员,介绍奇妙的“花钟“。同学们,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的记忆力,能背诵的就记下来,不能背的可以看“花钟”,也可以看书。这么美的文字,你想把它记下来,有什么好办法?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花开放的时间?(补充展示,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_____点,____花_______。)

(自豪地夸夸我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读“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五)习写生字。

作者经过留心观察,发现花儿在不同的时间开放,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留心观察我们要写的生字,相信你们也能写好。

1.出示生字:艳、内、梦、醒、苏。

2.学生留心观察并书写。

3.师范写“醒”字。

4.学生练写“醒”。

总结延伸:

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花钟》。

学习了《花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花的知识,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老师相信,大自然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大家去发现,有了新的发现别忘了告诉同学们和老师哦!看花钟,其它时刻用什么花来表示,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

拓展作业:留心观察学校里的花、家里的花,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它写下来。

五、结束语

总的说来,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协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即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在语言,力求让学生在文字工具掌握的过程中,塑造一颗颗鲜活的个性化的童心。

教后反思

一、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BR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在课的各个环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初读时认读生字,还是认识九种花,了解花儿开放的时间,以及体会课文中鲜花开放的多种说法,我能够以学生的需求为根基,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导入时介绍瑞士的“大花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字环节中通过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法,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采用以读为主线,在个性化的读书实践中突破难点,在朗朗的读书实践中积累语言。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教师的话语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能够汲取最多的营养,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有效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资料,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资料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景,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明白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经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构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己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样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样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经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能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一样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一样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必须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明白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忙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一样,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经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能够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能够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终借助一组练习题,经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那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必须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一样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所以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资料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到达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到达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教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教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天安门,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习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习,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习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4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前,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例6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例7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吨=1000千克进行吨与千克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千克与克的化聚中得到正迁移。学习吨的认识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质量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想学生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大宗物体的质量,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大宗物体的质量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吨与千克的进率进行化聚,1吨的观念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吨是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只能通过推理来建立观念,而强调质量单位观念建立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教法学法:

教法

本课的教学时,我拟采用以下二种教学方法为主。

1、引导发现法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我并不是告诉学生1吨=1000千克这个现成的结论,从而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知识,通过利用生活经验来推算1吨质量、感受1吨质量有多重。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互诱导。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尝试教学法

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本课例7吨与千克的互化,完全可以迁移千克与克的化聚,因此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尝试结果就能达到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

学法

以这二种教学方法为主要方法的课堂,对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更为突出。

1、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本课采用尝试教学,它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重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千克与克的化聚,结合新学得的知识1吨=1000千克,迁移到吨与千克的化聚,使学生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对1吨的认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以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实践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你能不能说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刚好是1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是今天学习的基础,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2、出示书上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图

提问: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教师在当学生讲到小桥限重1吨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1吨=1000千克。

①提问:谁知道1吨有多重?是多少千克?

预计学生有生活说出吨是一个较大的单位,1吨=1000千克。若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就指出1吨=1000千克。

②交流:那这些小动物能一起过桥吗?说说不能过桥的理由,你是怎么想的?

③接着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小结:过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每次过桥时动物重量和不能超过多少?(进一步强调1吨=1000千克)

(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建立1吨的观念。

1、1吨到底有多少重?

师: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师生共同探索:我们班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强调: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你感觉1吨怎么样?

2、利用经验帮助建立观念。

出示:一桶饮用水20千克,()桶饮用水重1吨。一头熊重500千克,()头熊重1吨。

填写后: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约重1吨?

(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又是较大的单位,学生无法象千克和克那样直接体验,只能通过熟悉的例子推算1吨,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吨观念)

3、研究何时用“吨”作单位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来作单位?为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出示汽车载重限重图,桥梁限重图……让学生感受较大宗物品用吨来作单位。同时指出用字母T表示吨。

接下去出示填空题: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节火车皮的限定运输量为60();一辆小皮卡车的载重量是500()

(这二题提示学生要考虑前面的数据,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各方面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提高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在1吨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的质量,通过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让学生想象、感悟1吨有多重,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抽象化的概念变得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并培养了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这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交流思考过程。(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节课的练习,我就直接应用练习三中的题目。

(这样的练习兼顾形象性和抽象性,层次分明有一定梯度,并且针对性,围绕本课所学的新知识展示巩固,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

四、课外拓展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用方法?写一篇数学日记。

(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并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189–379–699–509–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10里面有个1

10个10是100里面有个10

10个百是1000里面有个100

(2)、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填一填:—-、—、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根据《课标》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解方程1第57至58页]延伸引入了方程时的例子100+X=250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高学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感悟到数学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用手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吗?说说你是怎样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课件出示天平:上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此环节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寻找直尺上的平衡点,观察天平平衡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也为全课的教学活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课件演示:通过动态直观的演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思路,领悟到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边=右边。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求出X等于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猜想[①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②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③把250分成100+50,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④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天平两边同时

减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让学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平来求未知数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感悟出像这样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课件出示例1图。合作探究,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了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课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1)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解方程?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或哪些同学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这样既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又能使每个同学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有个客观了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五、板书设计

100+X=250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和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X+3=9检验:方程的左边=X+3X+3-3=9-3=6+3X=6=9=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这样板书,布局合理,简明扼要,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你家滴水龙头未关紧或忘了关,会浪费多少水,假设: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因为未关紧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那么请问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

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

725.76〔3=241.92(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241.92〔7=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725.76〔7=103.68(千克)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103.68〔3=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1、出示课本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小学数学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0页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

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红,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创设了去超级市场购物的情境。同学们,下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联欢会,我们还要买很多很多水果,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吧!今天特价:柚子每个3元。假如要买21个,大约要花多少元钱?这是学生以往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的。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学参加联欢会,这个小礼堂能坐得下吗?在实际生活当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它的实际数据,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数据就行了。现在就让我们估一估350名同学能不能坐得下?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经验会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我估计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不成问题,我运用知识迁移这个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独立思考,想一想你会怎样估算?

2、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郑毓信教授曾经这么说过:“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自己想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让学生汇报估算方法,并引导说出估算思路。(一边展示算法,一边小结估算方法。)我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①18×22≈400(个)2020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②18×22≈440(个)20③18×22≈360(个)20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与此同时,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三)、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环节。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页。A、看图并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B、完成后请与同桌互相说说估算策略。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时反馈,巩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练习

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练习后我把提高练习设置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页,7、8题)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图片把学生带进动物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估算,再在小组内进行介绍。在这道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点:“1分钟”与所给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老师在这关键处应及时提醒学生。第8题的练习比第7题更深一个层次,文字中没有把数学信息列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目的所考虑的。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抢答比赛,以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奖一个苹果,答错一题倒扣一个苹果。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学生将会带着激情参与活动,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开放练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能力展现的空间,更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估算意识,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与乘法估算有关的数学日记。

小结

本节课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种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喜欢了估算。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课堂就像广阔的天空,每个学生能在这片天空中领略乘法估算的无穷奥妙。

优秀说课稿模板篇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优秀说课稿模板篇2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乐观心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持乐观心态》是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个框。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保持乐观心态的意义以及保持乐观心态的具体方法。本节课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的延伸,同时也是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和第一单元第三课《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每一天。

(2)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培养乐观心态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选择适当方法保持乐观心态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选择乐观心态以及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

理由是:由于阅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限制决定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心态或情绪,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调整心态的方法、乐观的面对生活是本课时的重点。

本课时的难点是在实践中做到乐观地面对生活。

理由是:青少年的心态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产生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态,因此,让学生知道心态可以调控,尤其是在实践中做到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析学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自己的知识、年龄和毅力影响,他们很容易因遇到一点挫折而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或态度,因此,我们要通过这堂课,促使学生掌握调整心态以保持乐观的方法,培养和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谈教法、学法

1、说教法: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取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再加上他们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学生“学”位主,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主动探究。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交流、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有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是《保持乐观心态》

四、述教学流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A、视频歌曲导入引出本课时的课题

活动内容:播放视频歌曲《隐形的翅膀》,根据这首歌曲,让学生以“这首歌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由设疑到得出结论,从而引出课题:保持乐观心态。

设计意图:通过对《隐形的翅膀》展现出的生活态度的思考,利用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引出本节课对《保持乐观心态》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上产生共鸣。

B、讲授新课

首先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7“感悟”中“市场考察”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回答课本上的问题“你认为鞋子在那有市场吗”。

学生在分析材料思考的基础上回答,学生的观点主要会有两种,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面对同样的生活,人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拥有乐观心态的人,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希望和机遇;而悲观的人则可能会失去机遇。

设计意图:挖掘材料中蕴含的道理,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学生对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意义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下面我继续设问,既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显得如此地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我下面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故事,这段故事主要内容是,三个人砌墙的工人,当时三个人心态是不同的,十年以后,三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看完故事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这个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很容易促使学生达成共识:是心态,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是乐观对待还是悲观对待,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进而得出本课的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一个方法:选择乐观的心态。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此时,我陈述过渡语进而引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二个方法的教学:

生活当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身体有缺陷,却依然乐于选择乐观的心态,杨光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出示幻灯片:主要讲的是双目失明的歌手杨光用音乐丰富自己人生的故事。看完故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从杨光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品质?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通过对故事中杨光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媒体、报刊等传播媒介对杨光的了解,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

杨光积极、乐观,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却能够从生活当中发现乐趣,找寻快乐。

此时,对于这样的一个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还是浅层次的理解,为此,我进一步设计问题,让学生找寻身边的快乐的事情,并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我再小结一下,得出这样一种观点:热爱生活,你会从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进而得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二个方法:热爱生活,从身边寻找快乐。

接下来,我会陈述过渡语从而引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三个方法的故事:我们要留意生活,热爱生活,找寻身边的快乐,但其实,生活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让我们接下来看看故事中的驴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是怎么做的。

此时,我出示幻灯片:农夫和驴的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头掉进枯井的驴,在农夫和众人放弃救它时,它是怎样自救上来的。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驴子碰上了什么样的问题?它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2、驴子最终能够走出枯井,转折点在哪?3、如果驴子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它的命运将是什么?

这则故事,由于设计的问题多,而且又有点深度,所以,我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让各小组派代表总结。我也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补充。最后得出启示:面对困境、挫折时的心态是决定我们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乐观心境有助于改变现状、摆脱困境,而悲观的心态只能使结果更加恶化。于是得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三个方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课堂交流”的环节,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运动,平时最喜欢参加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基础上,我给予必要的补充和点评,进而得出结论: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这里,又得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四个方法:借助运动以保持健康。

下面,我陈述过渡语进而引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五个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保持乐观心态的几种方法,其实呢,方法的学习掌握,关键是要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的。让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我出示了幻灯片上的故事:“六尺巷”的启示。故事主要讲的是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两家因墙院而产生矛盾,最后两家各让一步从而化解矛盾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如果张英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基于在前面关于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已展开过讨论的基础上,我通过展示故事,再引导学生阅读故事,让学生自主归纳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五个方法:学会爱与宽容。这也是本课课的德育点。

C、课堂小结(归纳法)

设计意图:进行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个课堂知识的系统的把握,有助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落实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去,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

D、作业设置:(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时主题选择新颖且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课后训练,力争突出本框的重点、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感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使学生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也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稳定持久。

五、呈板书

一、乐观带来希望和机遇

二、保持乐观心态的具体方法

1、选择乐观的心态

2、热爱生活

3、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4、借助运动以保持健康

5、学会爱与宽容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运用直观式,这样看起来条例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六、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主线,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其中有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在说课时,黑板上的板书设计如下

一、说教材

二、析学情

三、谈教法、学法

四、述教学流程:1、导入;2、新授;3、小结、练习作业

优秀说课稿模板篇3

下面我针对《凸透镜》这一课,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是在前面认识光的基础上,承接平面镜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偏折,准确理解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掌握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是学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机、望远镜等运用凸透镜原理的关键,本节课也为《保护眼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则”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光凸透镜发生的偏折变化,进一步了解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解成像规律。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体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从“我要玩”变成“我要研究”,引导学生玩中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玩”为主线,从玩“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玩放大镜”到“玩凸透镜”,再到“玩蜡烛成像”几个环节,让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从而顺其自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滴水看字”、“通过瓶子看画报”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思路宽展到放大镜放大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凸透镜。

(二)进行新课。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我安排了三个实验过程。

1、玩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玩”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老师点出凸透镜的概念。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2、自由玩凸透镜,玩出凸透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玩出花样,不局限方法和场地,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个过程由老师指导方法,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成像的规律。做完实验后,学生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实验、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得到的。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科学在身边的认识。

(四)课堂反馈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由于有课件的播放,因此,只写出课题,写清凸透镜的三个作用。

优秀说课稿模板篇4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课属于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主要是讲关于生产的内容。在第四课中,讲了关于公司和企业,而企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资而资金从何而来,就需要公民个人来进行投资。第六课讲的就是投资的选择,它是整个第二单元的落脚点,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的相关基本知识;

(2)、学生能利用基本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并能为家庭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学生通过交互式学习,逐步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观念,学会听取反馈意见,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在人机交互中学会合作,学会诚实守信,培养公民意识;

(2)、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乐于学习,积极探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

本单元重点在于比较四种投资方式的异同。难点在于综合运用四种投资方式,设计出合理的投资理财的方案。

二、说教学、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角色扮演法

3、任务驱动法

4、网络探究法(Webquests)

说明:Webquests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是互联网上鼓励高级思维技巧和强调以真实方式利用信息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WebQuest其中的全部或大部份信息来自互联网。以自然地深化和扩展学习的方式把当前教学内容建立在先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WebQuest不是单机活动或是课程单元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课时活动安排的支持,课时活动安排为学习者的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把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以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WebQuest。

三、说学情

高一的新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对问题能做简单的分析。但是在进行综合比较、理论提升、知识应用等方面尚为不足。而且学生的素质还是参差不齐,不是很高,因而将传统教法和网络探究结合起来。在传统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相关内容的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式的学习,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

四、说过程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

教师创建以家庭理财为主题的Webquests站,并且在两周前将站发布到校园上,供学生进行浏览。该站包括:

背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任务目的: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学生学案目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资源链接目的: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合适的在线和离线资源。

理论学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是什么

评价与激励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标准。

在线测试目的: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

讨论交流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作业系统目的:迅捷反馈。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理论学习。

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掌握家庭理财投资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利用站上提供的在线测试,检测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调控。在线考试可以在课堂当场完成,也可以等到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整个班在6个学生自由组合基础上,由教师按同组异质原则稍加调整后组成十个学习小组。

2、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投资理财考察团。

小组中各成员首先选定1-2个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根据网站上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

角色可以是:

●银行业务部主任:主要研究储蓄的种类及各自的收益情况,找出储蓄相对于其他理财项目的优缺点;

●债券投资顾问:理解债券的概念与分类,弄清适合家庭投资的几种债券以及它们的投资回报如何,所承担的风险又如何。

●股票经纪人:弄清什么是股票?市面上有多少种股票?分析一下投资股票的利弊,可以介绍一下股票的常用名词以及投资股票是如何获利的?

●保险专业人士:了解保险的起源、保险的种类,着重研究带有投资性质的险种,投资保险和投资其他项目有什么区别,优点在哪里,投资收益如何。

●投资专家:主要是负责到现今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组合方案,同时协调好银行业务部经理、债券投资顾问、股票经纪人、保险专业人士以及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协助好张先生做好家庭理财方案。

●投资者(张先生):将以上各位专家提出的投资意向,进行综合考评,从中选出你较满意的投资项目,做出一份家庭理财方案。

3、各组员按照各自的角色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获取与自己研究任务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这些家投资热点的利弊及可行性。(相关资源可参照主题页中的“资源导航”,含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

另外,如果你在研究中感觉资料还不够,那你可以自己试着利用网上的一些搜索引擎去寻找资料。搜索时要输入关键词,可以变换不同的关键词填进去。如:银行、债券、股票等。

4、各小组在成员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为张先生设计一份为期五年的家庭理财投资计划。

(1)、认真分析贾家家庭基本情况(详见主题网站中的“学习任务”栏目)

注:

①以上月收入均属净收入(即已纳税)、稳定收入。

②爷爷的退休金刚够一人生活,贾先生一家三口收入减去基本生活开支以及房屋月供款1000元,平均每月结余约2000元。

③几点要求:准备在两年后购买一辆价值10万左右的小车,以供父母亲上下班使用;同时考虑到张明在三年后要上大学,因此需准备资金供他上学使用。

(2)、各组员按照各自的角色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获取与自己研究任务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这些家投资热点的利弊及可行性。

(3)、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站上的讨论交流区进行讨论交流。

(4)各小组为贾先生一家设计一份为期五年的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书。

5、各小组长上台演示并说明本组设计的投资理财计划书的合理性,其它组成员则根据站提供的最佳理财方案对该组的投资理财书进行评分。

6、教师根据学生的投资理财计划书进行点评,分析其优缺点,以巩固本堂课的知识。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与反馈

1、各小组将家庭投资理财方案上传到主题网站中的“成果交流”栏目;

2、各小组在成果交流区内进行方案的探讨交流;

3、各小组成员进行在线投票。(每位投票者可选择三个“心目中的理财方案”)

4、按“最佳理财方案入围奖”评价规则(详见主题网站中的“评价标准”栏目),对各合作小组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考察后,选出三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入“最佳理财方案”的竞争。

5、各组成员可通过站上的在线测试进行自我测试,以检验本节课来的学习情况。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优秀说课稿模板,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70篇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