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选自。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2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3)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24)为:动词。做。

(2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26)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27)耳:语气词,“罢了”。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①遂至承天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到达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那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完美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能够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好处,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够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承天寺夜游赏析2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承天寺夜游赏析3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常“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意思。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并做积累。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讨论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反复诵读,进行欣赏、想像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文中的自然景色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作者写景抒情别具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程度确定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1、反复朗读,仔细品味。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欣赏、探究、感悟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家中,苏轼就是这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同游承天寺,体味其中的魅力与情怀。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细细读,熟悉课文内容

1、录音范读。

要求: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请一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根据朗读要求适当做出评价

5、全体同学齐读,体会作者感情。

四、翻译课文。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要求:分三组展示文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和组员以师生的形式配合展示词句的含义,其他组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由这一组负责解释,不会的可以请求援助,展示结束后,评出最佳表现组予以加分。

(知识擂台赛,挑战你就来。小组展风采,合作乐开怀。)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学生分组回答。

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l念无与为乐者

l遂至承天寺

l相与步于中庭

l怀民亦未寝

l盖竹柏影也

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这两个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讨论,探究情感

1、品美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月色空明清澈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多美呀!九百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缓缓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边读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清澈透明的月色,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再配上一幅摇曳多姿的画卷,那可真是锦上添花啊!(展示学生画卷)

2、探闲

①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闲”的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的月色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轼?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苏轼被贬不仅生活清闲,而且有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

作者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从容面对困难,豁达从容,不汲汲于名利。

“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人生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③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短短的84个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3、悟情

面对承天寺空明的月色,面对豁达的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多情的月儿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课堂总结

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乐观豁达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八、作业

以《我所了解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练笔。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空明

闲人: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