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

父子反目是三字经中的小故事,文中到底是怎么讲述这则故事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1

其实,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绝对不应该是配角,而是跟母亲一样,作为主角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甚至还发挥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用一:父亲的男性特征是孩子形成积极品格的重要源泉

父母的性别不同,性格特征也各异。母亲的女性特征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具有同情心,而父亲的男性特征则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作用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另外,父亲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身的特征来影响孩子。

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

作用二: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期的’孩子是性别角色定位的重要时期,相比母亲而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更大一些。父亲不仅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学习男性角色的范例,而且为女孩掌握女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

在4岁前失去父亲的男孩,会缺乏攻击性,并且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比如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更严重者还容易出现“娘娘腔”等同性恋倾向。而在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孩,则会在青春期不知道该如何跟男孩交往,出现自卑、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等现象。

作用三:父亲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由于父母性格特点、见闻见识的不同,其教育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孩子从母亲身上更多学到的是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而从父亲身上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和更广阔的知识,比如社会、自然、历史方面的知识等,并且父亲性格、能力的独特特点,还会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从而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动脑、创造意识,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父亲的这些影响,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些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其认知技能、动手能力、自信心方面都会有更好的表现。本视频就是通过“养不教,父之过”阐释了父亲的重要性。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2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2、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3、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4、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5、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3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几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尤其是第一句,当父亲的.要注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是给小孩子吃穿不愁,却不好好教育,就是父亲的过错,除了要养小孩子,还要教育小孩子。如果,老师管教不严,就是老师懒惰。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所谓师傅,源于”师父“,古代拜师之后,就以师为父。逐出师门,就跟断绝父子关系一样,被视为奇耻大辱!现如今,小孩子还有敢打骂老师的,在古代就等同于打骂自己的父亲!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4

在我两三岁时,妈妈就教我认识了许多汉字,而且有计划地教我背起了《三字经》,由于其中的句子较短,而且读起来很顺口,我很乐意学,每晚临睡前,都会学上几句。

于是你能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好几个大人围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听他津津有味地背着“人之初,性本善……”由于吐字不清,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听着人们称赞的话语,小小的我感觉像是吃了蜜,学得更起劲了。在入小学前,我已能够熟悉的背出《三字经》的全文,转入背诵《弟子规》。

去年清明节放假,我们一家去杭州游玩,先去了绍兴,参观了我向往已久的鲁迅故居。在三味书屋,我真的看到了一位身穿长衫又很清瘦的“私塾”老先生。只见他手拿一把戒尺,严肃地说:“能背出《三字经》的有奖励,快准备一下吧。”我一听,心里美极了,背《三字经》可是我最拿手的呀!

有许多小朋友只会背几句,最多的只是背到“百而千,千而万”就没下文了。终于轮到我上场了,面对上百个人,由于胆子小刚开始声音较小,渐渐地人群安静下来,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在背到“犬守夜,鸡司晨”时,掌场响起来了。

老先生示意我停下来,笑着地让我对几个对子,我也是对答如流。先生高兴地抚摸着我的头,在众人的掌声中,奖给我一方刻有“三味书屋”字样的镇纸和两套书签,我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离开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习过的地方……

这次在鲁迅故居背《三字经》的事情让我记忆深刻,我深深地意识到:经典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让经典得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小学生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一起背诵吧!

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5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做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这里将了一个常识,什么是四书,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说过的话,或者就叫孔子语录。《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写的,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变的意思。《大学》是曾参(这个字年”申“)。是孔子的`弟子,72贤人之一。孔子临死时,将儿子孔鲤的儿子孔伋托付给了曾参。

曾参写了《大学》,《孝经》,参与编写了《论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孟子在孔伋逝世后30年,才投入到孔伋的门人下学习,《孟子》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高子》、《尽心》。每篇又分为上下。比如一句名言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出于《孟子 梁惠王》。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三字经里的父子反目故事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